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下一篇

思想失去权力支持后

2012年08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史象万千

  洪振快 历史学者

  译介既多,西方各种社会思想涌进中国。近代中国的使命是御侮自强,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治国思想恰恰在这方面无能为力,甚至只起阻碍作用,如果失去权力支持,在思想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即庚子事变),对后来的中国影响很大。其中一个表现,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末政坛的势力对比和治国的指导思想。

  庚子之前的一两年,由于戊戌维新失败,朝野顽固势力大大抬头。至庚子事变前,主张不要和西方列强开战的“五大臣”——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兵部尚书徐用仪、内阁学士联元、户部尚书立山被处死,顽固力量达到顶峰。但随之而来的庚子之辱,事后追究责任,又在列强的干涉下,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辅国公载澜、大学士徐桐、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刚毅、刑部尚书赵书翘、都察院左都御使英年、山西巡抚毓贤等高官显贵或死或贬,顽固派在朝中的势力大大受损,政坛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顽固派的特点是守旧、盲目排外,在治国理念上,仍以儒家思想为立国之本,遵守祖制,反对学习西方。民间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反抗帝国主义欺凌的合理性,但被顽固派利用来灭洋泄愤。庚子事变中,东南各省未听从慈禧的命令和列强开战,维持了社会秩序;庚子事变后,被杀“五大臣”被视为“忠臣”得以平反,全国各地对他们发起追谥悼念活动,反映了民众是有理性的。

  随着清末新政兴起,顽固派在社会中被边缘化。新政意味着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制度。翻译西学著作、出国留学成为一时风尚。从1901年到1903年,严复就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即《国富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和《穆勒名学》,以及甄克斯的《社会通诠》等西方政治、经济、哲学名著,开启了民智,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译介既多,西方各种社会思想涌进中国。近代中国的使命是御侮自强,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治国思想恰恰在这方面无能为力,甚至只起阻碍作用,如果失去权力支持,在思想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科举制被废除对儒家思想被边缘化起的作用更大。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很现实。如果读四书五经可以中举、做官,四书五经对个人的价值就很大,自然就受重视。反之亦然。

  晚清废科举有个过程。在戊戌维新时,已出台废除八股、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细则。这必然遭致很多人反对,随着百日维新的落幕,顽固势力上台,也就被废了。从1901年起,张之洞、袁世凯等地方大员便不断提出新政措施,科举、教育制度的改革便是他们经常提起的内容,大力兴办新式学堂是主要措施之一。然而,科举仍是最佳求官途径,到新学堂读书不利于科举、求官,人们自然不愿投资办新式学堂、到新学堂读书,因此其发展非常缓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初二,由袁世凯领衔,六位督抚联名向清廷上了《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折》。二天后,上谕下达,科举废止。

  随着新政的推行,并开始准备实行宪政改革,治国理念已变,儒家思想不再是指导思想;再加上科举被废除,熟读儒家经典不能做官,很多人也就不再花工夫去读了。这就意味着,对于儒家来说,这是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二千余年最大的变局。以后虽不断有人倡导尊孔读经、复兴儒学,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

  1913年,一位1894年中进士,而此时却在上海穷极潦倒的名叫胡思敬的人,在文章中悲叹“自国变(指庚子事变)作,……而夷服夷言,东南各省尽成犬羊窟宅”,像自己那样的“海上流寓诸公”,只落得“赁屋而居”、“悲咤不能自存”的境地,因此羡慕起同治、光绪年间那些当官的,罢官之后,仍然可以过着“坐拥皋比,牛酒束修,馈问不绝”的神仙日子。他得出的结论是:“祖法不可轻变也!”为了自强图存,扼制革命势力发展,呼应民间情绪,清廷只好开始搞宪政。祖宗之法变了,科举被废,儒学不再吃香,朱熹、陆九渊那些“先圣”讲学的地方,都长满了茂草。胡思敬的伤感和悲伤,代表了一个社会群体的失落情绪。

  其实,胡思敬们可能没有认真地想过,从1840年到1900年,整整一个甲子,他们本来有很多获得新知识而改变自己的机会,却由于他们自设的精神障碍,而错失诸多历史机遇,并因此导致国运多舛、民众悲惨,庚子之祸就是一个突出例子。他们的那些思想,早就应该失去权力支持,走下圣坛了。(13)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