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1:书评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慢下来的“立人”

2012年08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学者声音】

  大学每一年都会迎来年轻的学子,他们心怀梦想朝气蓬勃,都是年轻美好的。我就常常想,在他们这样的年华里,正是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黄金时段,大学要做的,就是为他们的成长铺好道路,准备好他们可能需要的养分,切不可误了他们。

  很多人以为人是清楚自己要什么的,其实不然,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你感到自己要的,和你自己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一回事。就是说,大学得提前安排,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环境,不能全由年轻人自己寻觅。我对人文通识教育的理解,也是基于这种期待。

  关于人文通识教育的讨论极多,实在无须赘言强调其重要性。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实践层面的东西,比如究竟该上什么课,以怎样的方式上课,还有,很重要一点,让其真正在大学教育体制中有自己的位置。

  我所在的清华大学,是比较重视人文通识教育的,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相关课程。但就全国范围而言,现状堪忧,很多大学还是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的成长,而把更多关注给了专业素养甚至就业。所以,人文通识课提倡者很多,声音也不轻,但仍未在体制内扎根。

  更让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中学教育正在实践文理分科式教育,这造成了学生的整个认知结构的缺陷。两种现状合起来观察,未免让人焦虑,中学留下硬伤,在大学里得不到修复可能还被持续强化了。想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是很难过很着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愿意关心年青一代成长的人,就应该联合起来,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能做多少做多少。我正是在这样考量下,参与由中国文化论坛等主办的人文通识课的,主讲中国经典作品《史记》。

  我在课堂上给大家讲《史记·夏本纪》,整个课程下来,学生们的好学敏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史记》,可以说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这个熟悉可能仅仅限于知道这个名字,以及一些篇章。但也就是在这导读的过程中,我看到学生是很愿意好好学的。说到底,教育很多问题,从来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育环境和现实设置的问题。

  以中外经典研读,为人文通识课的核心课程,是我极为赞同,也很认同甘阳的一个观点,弥漫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是当今教育最大的敌人,而通识教育必须提倡慢下来,静下来,克服现代人的浮躁气和功利心。

  教育立人,是令人期待的。社会之现状不如意,不要急于抱怨,每个人都有责任。若想做事情,就静下来做。大家都尽力吧。

  口述:李学勤 整理:朱桂英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