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安魂曲》:质朴的生死剧场

2012年08月1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以色列卡梅尔剧院的《安魂曲》讲述了三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一对相伴一生后走向各自的死亡的老棺材匠夫妇;一个婴孩被开水烫死却拒绝哭泣的年轻母亲;一个经历丧子之痛而无人能倾诉的年迈车夫。以色列卡梅尔剧院的《安魂曲》讲述了三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安魂曲》取材自契诃夫的三个短篇小说《苦恼》《在峡谷中》《露希尔的小提琴》,编剧、导演哈诺奇·列文没有把故事做简单的拼盘式摆放,而是将其糅合为一,使三种死亡彼此穿插。故事始于老棺材匠妻子的死亡,止于老棺材匠本人的死亡,形成一个环形的结构。痛失孩子的母亲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心碎的人们因乘坐马车而相识,驾马车的车夫两周前死了儿子,为生计不得不重操旧业,他仅剩的卑微心愿是将痛苦倾诉给愿意聆听的人,然而这个愿望也无法实现。喧闹的马车日复一日载着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们,往来于不同的城镇、村庄。可面对死亡,孤独的承受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改编后,剧中的台词仍是“契诃夫式”的:在看似寻常的生活语言下,流淌着缓慢而深邃的诗意。因为三位天使与现场音乐的设置,《安魂曲》还多了一丝契诃夫没有的“抒情性”,这种抒情性带有救赎与治愈的意味,使痛苦得以舒缓。

  《安魂曲》的舞台语汇是极简的,全剧几乎无布景可言,房屋、马车、枯树、明月、大雁,这些孤绝的意象组成了全部的舞台画面,从道具到布景都由演员完成。而所有这一切的呈现手段都可称拙朴,戏剧的质感、生命的质感全无遮掩地裸露在舞台上,营造出荒凉与荒诞交织的舞台氛围。

  时至今日《安魂曲》三度上演,它的意义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打动我们的或许不再是那些新奇巧妙的舞台手段,但它对死亡的解读,展现了戏剧思考生命,化解痛苦的力量。

  □陈然(北京 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