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评论周刊·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家长不要拔苗助长

2012年08月1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校园故事

  吴非 杂文家

  子女平庸,往往是家长过高的期望和非理性的教育逼出来的。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教育,最像农业和林业,那么,能拔苗助长吗?

  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家庭和学校教师一同迎来了“教育的春天”,那段时间,有“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提法,加上科大“少年班”的报道加温,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那年我教初一,发现五六个学生年龄只有12岁,原来他们都有“跳级”的经历。

  有个男孩是班上有名的机灵鬼,但他的机灵并不在学习上,而是在宿舍,在食堂。他爱吃,总能千方百计搞到零食,总能在食堂买到其他同学买不到的菜。我觉得他的特点可能就是“小”——中学生里的小学生,大一点的困难,他是扛不住的。

  有天晚上,他父亲找到学校来,我以为他想了解儿子的情况,就说了一些。没想到的是,他说,我主要是想来和老师谈谈教学法的。——他是工科大学的讲师,我对他表示尊重,但我发现他对中学教育完全不了解;非但不了解,也不知道尊重教师尊重教学。他认为儿子天资聪慧,而学校没有重视天才儿童,让他在学习上经常感到“吃不饱”。

  我疑惑地告诉他:根据我的观察,他的儿子不是“吃不饱”,而是“吃不消”,因为他连每周的基本作业也难以按时完成,不可能“加餐”;其次是可能读书早,又跳了一级,学习习惯没培养好,在该玩耍的年龄过早地“被教育”,而到了学校,则又贪玩了。讲师不以为然,坚持要“加餐”。

  不久,他到学校办手续,把儿子带回大学的附中上学,“可以亲自指导辅导”。对他的固执,我们是没有办法劝说的。一年多过去,初三下学期,讲师面有愧色地找到我说,还是把孩子送回来,“要不跟不上了”。问原因,讲师说,到了他身边,发现儿子总是很疲劳,成绩不但没有起色,情绪也不大好。家长对儿子期望过高,不惜亲自动手试验,我也能理解,既然送回来了,还是按规律接受教育吧。

  儿子勉强考上这所名校的高中,一个学期后,同事来找我问该生是怎么回事,原来,讲师故态复萌,又嫌在学校“吃不饱”,要带儿子回身边读书。这就没有办法说服他了。

  戏剧性的一幕再次重演,到了高三时,他再次承认无能为力,又把儿子送回来了。——你说,一个孩子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当然,大学总算考上了,只是我们看到的是个目光呆滞的少年,连早先在宿舍和食堂的那股机灵劲也没有了。子女平庸,往往是家长过高的期望和非理性的教育逼出来的。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教育,最像农业和林业,那么,能拔苗助长吗?(9)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