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京报专栏
上一篇

蛤蟆吐蜜

2012年08月2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吃了吗您呐

  □崔岱远(文化学者)

  和蛤蟆相关的词多半含有贬义,比如“蛤蟆夜哭”、“井底蛤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本来嘛,蛤蟆这玩意儿暴眼大嘴、相貌丑陋,粗糙的皮肤长满了赖包,确实不怎么招人待见。不过事有例外,有一种以蛤蟆命名的小吃却是相当受欢迎,尤其讨小朋友喜欢,这就是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又叫豆馅儿烧饼,和普通烧饼不同,这种包裹着红豆沙的烧饼烤的时候在边上自然裂开一个大口子,活脱一张笑哈哈的蛤蟆嘴;烧饼里棕黑甜腻的豆沙翻吐出来,像是耷拉在嘴边的舌头,喜气洋洋。圆头圆脑的面皮雪白洁净,周围还套着密密麻麻的白芝麻,看来,它被戏称作蛤蟆吐蜜真是再生动不过了。

  不是所有的烧饼都能烤成这样,要想让它自然崩裂得有特殊的手艺。据说这么一只蛤蟆吐蜜是经过了二十多道工序才做出来的。精选红豆自不必说,焖好的豆子还要和上桂花酱和香油,这样吃起来才香腴甜蜜。做蛤蟆吐蜜的面更是特别,讲究是“三面合一”——要把和好的脑肥加进嫩肥和苏打面,按一定的配比揉成滋润的面团,这样才能烤出来那股浓郁的酵香,之后再包进去比面团还重的豆沙做成烧饼坯子。蛤蟆吐蜜上芝麻也有特别之处,通常不是粘在烧饼盖上,而是在烧饼周围浓密均匀地粘上一圈,像是给烧饼带了一个麻扎扎的碎玉镯子。坯子上炉只烤几分钟,烧饼里滚烫的馅儿就被热力催动着膨胀起来,把边上收口的地方自然撑裂,翻吐出棕黑色的豆沙。而刚刚烤熟的烧饼却依然雪白,不煳不焦。这种类似西点里的爆浆工艺,几百年前的小贩就掌握了。

  吃蛤蟆吐蜜要趁热,皮酥香,馅儿甜糯,挂在边上的豆沙有一些被烤得焦煳,格外浓郁。小朋友就爱吃这“吐”出来的豆沙,常常努力把嘴张得比它还大,一下一大口,看着就让大人高兴。而大人则更喜欢面皮的老肥味儿,那别致的酵香是其他烧饼品种所没有的。

  早先烧饼的品种繁多,比如用来夹酱肉吃的吊炉烧饼,可以包上甜、咸、荤、素各种馅料的焖炉烧饼,还有白马蹄烧饼、红驴蹄烧饼等等。现如今剩下的品种已经很少,像蛤蟆吐蜜这个品种,只有为数不多的传统小吃店里还能见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