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书评周刊·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书评周刊·关注
下一篇

林恪 老庄在荷兰很受欢迎

2012年08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近些年,国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持续攀升,他们的视野中,既有《红楼梦》、《聊斋志异》这样的古典作品,也有苏童等现代作家的小说。

  (上接C04版)

  林恪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译作包括曹雪芹《红楼梦》(与人合译,预计2015年出版),钱钟书《围城》(预计2013年出版),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米》,毕飞宇的《青衣》,白先勇的《孽子》,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女女女》以及鲁迅、沈从文、周作人、史铁生、朱文等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

  《围城》 钱钟书是翻倒了的书柜

  新京报:为什么会选择翻译钱钟书的《围城》?

  林恪:在2005年拿到当代中国文学的博士学位后,我开始专职做中国文学的翻译。陆续翻译过韩少功、苏童、毕飞宇的作品,包括台湾的白先勇。后来有家出版社,关注到中国的经典小说,来让我推荐,我选择了老舍、沈从文和钱钟书。钱钟书的《围城》他们觉得有趣,有特别的幽默感。

  新京报:这应该是一项充满困难的工作。

  林恪:是的。因为里边布满了文字游戏,幽默又经常是好几种语言交错产生出的,所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因为是40年代的小说,所以文体上的文白混杂也造成困难,甚至很多词在当代,意思都发生了变化。

  新京报:那么,里边的哪个部分让你着迷?你怎么看钱钟书这个人的?

  林恪:是小说中那种讽刺意味,感觉它的讽刺是落脚在每个句子上的,他没有偶然地写一些东西,而是句句有着目的。相比故事,语言风格更让我着迷。钱钟书这个人,用我们的话来说,是一个翻倒了的书柜。他的知识特别博杂,很多引经据典,分散,让我觉得缺乏集中性。

  《红楼梦》 缺乏主线和心理活动

  新京报:《红楼梦》好像也在你的翻译计划中,它是怎么被挑选出来的呢?参考的是什么版本?

  林恪:是同一家出版社,让我帮忙推荐中国的小说,我说了四大名著,他们自己去了解,觉得《红楼梦》最有意思,最像中国。因为它包罗万象,包括社会、人情、宗教等等。像《水浒》,他们会觉得108好汉,人太多,有些重复。定下后,我和两个同事在一起翻译。英文版、德文版、法文版都有参照。我个人更喜欢企鹅霍克思的版本,尽管杨宪益的更为准确,但是霍克思的,让我觉得更有趣、更美、更顺畅。特别是诗歌部分,翻译得很好。

  新京报:我很好奇,《红楼梦》的名字会如何来翻?三个人一起翻,是否会有风格的差异?

  林恪: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红楼在荷兰是妓院的意思,所以我们可能不会考虑使用它,而是从石头记这个角度来切入。三人合译也有有趣的地方,我们经常是各翻三五回,到十五二十的时候,一起开会讨论一下,风格会有办法调整、修改,而且多人翻译的好处是,如果你有小错误,会被指出来,而且很多时候,过程更为缓慢,因为要商量。

  新京报:作为外国人,理解这样一本小说会有障碍吗?

  林恪:在研讨会演讲中,我有提到中国小说让西方难以接受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结构,往往缺乏一条情节主线,二是缺乏心理活动的描写。《红楼梦》这两个问题都有,因为它的独特结构,是章回体,所以充满了各自独立的小故事。我由此推断出余华和莫言的很多写作受到它的影响,并曾向莫言求证。他表示认同。关于心理活动部分,莫言告诉我,《红楼梦》主要是靠对话来推动,这和西方文学有很大不同。我也很好奇,荷兰的读者在看后会是怎样的反应。当然,为了让他们更能明白这其中的妙处,我们会考虑用一个篇幅较长的序和后记来提供背景知识,包括一些注脚。

  新京报:荷兰好像对翻译文学有着特别的宽容度。

  林恪:因为荷兰是一个小国,人口少,所以这里的人多少都会一点外语。这些年,英美的书占据了荷兰书店的主流。当然,中国的道家,太极在荷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很多老子、庄子的书最近都被翻译成荷兰语,而且卖得很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