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没有性别教育课程
幼儿园作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学习知识和社交的场所,理所当然承担着不弱于家庭的教育责任,家长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寄希望于幼儿园的老师们能够给孩子一个最圆满的答案。
记者了解到,性别教育在幼儿园并不是单独的课程,二十一世纪幼儿园教研中心主任边军介绍,无论是作为学前教育大纲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是后来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没有将孩子的性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而是融入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领域的教育内容中去。
“不作为重点内容,用日常生活渗透,培养孩子建立性别意识”,边军认为,这是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进行的。比如,小班的时候,教孩子认识到男孩女孩不同的体貌特征,到了中班之后,会有相关内容的集体教学活动,但也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
国外性别教育从生活渗透
据悉,国外的性别教育与我国类似,也是从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性别的渗透。记者了解到,美国幼儿园第一课是分辨厕所,因为美国所有幼儿托管机构里,厕所是分男女的。幼儿到园的第一课便是认识厕所。孩子上厕所时老师会提醒他们,别走错了。厕所里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设计,只不过是小尺寸的而已。有的女厕所的墙、瓷砖还用粉红色,男厕所则用浅灰色。但孩子是好奇的,如果男孩跑到女厕所探个究竟,老师一般不批评,只是问他们看到有什么不一样。
新加坡的性别教育则从内衣分男女开始,从婴幼儿开始,无论是内衣还是外装,都分男女装,很多裹着尿布的男婴儿,已经穿着正规男装三角裤,目的是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是男孩。日本的性别教育多是利用游泳课,孩子们与老师讨论的话题常常是“男孩与女孩什么地方不一样?”等。
■ 探班
一日生活皆教育
探班地点:东城区崇文三幼
时间:8月29日下午
关键词:认识身体、男女分批如厕、自我保护意识
8月29日下午,东城区崇文三幼中一班的孩子一边用英语唱歌,一边上下指着自己的五官和四肢,这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内容——认识自己的身体。
课堂休息的时候,孩子们依次上厕所,厕所就在教室隔壁,先是3个男孩子进去,等到男孩子出来之后,女孩子再进去。据了解,男女同厕的情况在目前国内的幼儿园中相当普遍,老师们一般都采取男女分批如厕的办法。厕所中,在两侧各有不同的小便池。
崇文三幼园长袁春芬介绍,孩子的性别意识,通常都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所以,在小班的时候,老师就会组织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或讨论,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男孩和女孩原来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最明显的特征,女孩子扎小辫儿、穿裙子等。到了中班,孩子的性别意识更强烈了,不仅上厕所一定要分批次,老师们还会逐渐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会告诉孩子,“陌生人不要过于亲密”、“有问题一定要跟爸爸妈妈说”。
袁春芬说,关于孩子的性别教育,各个幼儿园没有统一教材,作为三幼原本课程的内容,教育的自主性更强,“渗透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日生活皆教育,也更加便于孩子接受。
孩子们有时候也会说“老公”、“老婆”,幼儿园崔老师笑着说,在“喜洋洋”系列动画片里有这些称呼,孩子们自然就会说。不过,在他们心中,这样的称谓更多是“好朋友”的意思。
■ 专家建议
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提问
●沈琰,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
面对孩子提出的一些貌似成熟的话题,家长们一定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而不是怒斥或取笑,以下是一些建议。
原则1
要了解孩子提问的心态
先了解孩子提出问题的心态,有助于家长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问题。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对性产生疑问是极为自然的事,父母无可避免地将面对孩子的诸多疑惑。当孩子提出性疑问时,绝大部分都只是因为好玩或好奇,请家长们不要过于紧张或大惊小怪,更不能以成人的心态来衡量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事先了解孩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状况、会提出哪些疑问,并且学习用合宜的态度、恰当的语言去面对孩子的问题,对家长来说是很重要的一课。
原则2
要保持正面的态度
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产生好奇,是非常自然的事。所以在面对孩子单纯的好奇心时,请家长放松心情,不要责备,也不需要提供孩子还无法了解、过度复杂的资讯内容,只要把你所知道的正确资讯,以平常心的态度简要向孩子解释即可。
原则3
要在生活中随机教育
家庭是幼儿性教育的最佳场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机会随机进行,而不是刻意执行。例如在亲子共浴时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器官,让他了解不同的性别原来有不同的生殖器官等,并告诉他保持清洁的方法和重要性。在如厕时,除了要学会大、小便的控制之外,也要孩子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只要把握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机会,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对性的基础认知。
原则4
要父母共同参与
幼儿性教育的责任应该由父母同时承担,尽量避免“女儿的问题由妈妈回答”、“儿子的问题去问爸爸”这种情况发生。要知道父母的角色是同样重要的,都应该坦然面对孩子提出的性疑问,不要刻意回避,这样孩子才能从同性和异性两方同时获得较为健全的性知识。
原则5
要避免故作神秘或道德告诫
当孩子提出性疑问时,切忌以隐晦、神秘、害羞或避而不谈等态度回应,因为这些态度反而容易引起孩子更多的想像。当孩子无法从家长身上获得答案时,会从别的渠道去寻找答案,而其他渠道的资讯是否正确与健康,则是家长很难掌握的。
和成人不同的是,幼儿还没有培养出复杂的道德价值观,因此,家长不要用道德标准来检视孩子提出的性疑问,更不要去指责孩子“知道那么多干嘛”、“小孩子问这些做什么”等。
D02-D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荟
摄影/新京报记者 薛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