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挑战8小时”:追求“快乐慈善”

2012年09月0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挑战8小时”是一种慈善的“创新”,让更多人体味到,慈善对行善者而言,不该是一种负累;行善的过程,也即享受快乐的过程——如此,才不违善之本意。

  由新京报和中国青基会联合发起主办的“挑战8小时”慈善越野徒步赛,今天正式举行。包括10名港人在内的1100多人,成为了徒步赛的积极“挑战者”。

  民众自发报名、明星现场鼓劲……“挑战8小时”被报道后,赢得不少人的热捧,也激发出他们的公益热情。无论是港人远道而来体验,热心市民抢搭“末班车”,还是明星捧场,都体现出可贵的参与意识。

  毋庸置疑,在时下,慈善徒步赛,对于内地民众而言,或许还是个陌生概念。可在香港,它却是种常见的“公益产品”。将徒步行走与公益结合,在香港已蔚然成风。而“挑战8小时”正是借鉴香港经验,激励民众参与到“慈善长跑”中。

  尽管“挑战8小时”也有参与门槛——必须达到最低募捐额度,慈善也是其重要主题,但“募捐”并非它的唯一目的。它不直接面对受益人,而是指向捐赠人。对参与者而言,徒步远足本身,就是寓乐其中的party,运动快感、人际圈拓展的乐趣,都会增添公益募捐之外的旨趣,让慈善多了种“快乐”的魅力。

  虽说是“捐钱又出力”,但慈善徒步赛,却是对爱心能量的一种激活。它拓宽了慈善的体验路径,让募捐内容不只是单薄的“捐款”,还有“附带性体验”。徒步能锻炼体魄,考验耐力,也能让人在“众乐乐”的氛围中,来一次匮乏的“心灵远行”,让干瘪的精神生活“充充电”,何乐而不为呢?

  不得不说,当前社会中的募捐,因路径局限于“捐钱”而无法调动许多人的积极性。不少人对慈善的理解,也变得片面化:以为慈善只追求结果,而不重过程。如何让募捐的过程也裹上快乐的意义,很是重要。

  而慈善徒步赛,就是指向“快乐慈善”的尝试。连70多岁的老人都踊跃报名,足见它的吸引力不小:慈善之余,徒步行走还让心态年轻不少,助人且利己,让慈善的趣味升级。这是一种慈善的“创新”,让更多人体味到,慈善对行善者而言,不该是一种负累;行善的过程,也即享受快乐的过程——如此,才不违善之本意。

  “快乐慈善”,更具持久生命力,也更能普惠那些渴求帮助者。“挑战8小时”活动的举办初衷,就是给希望工程“快乐阅读”项目捐款。当行善者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获益良多,善念自然更容易被“接力”,能感染更多人加入。当爱心的汇流,照亮更多孩子的精神世界,慈善的“救济”功能也得以实现。

  慈善徒步赛,或许是对公益矿藏的有益发掘,不乏推广价值。若它能演变为一种常态化的公益演练,则可以料定的是,它必会释放出更可观的公益能量。

  相关报道见A30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