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京报专栏
下一篇

崤之战与权谋时代的到来

2012年09月1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我们的祖先

  秦穆公出兵伐晋,晋三军元帅听说了秦军近乎“背叛”的举动,就劝说自己的国君晋襄公说:“秦人跑去中原争霸,我们宽纵它以后就会生祸患。如今秦军劳师袭远,正是我们消灭他们的好机会。”于是,晋军开始进行动员,重耳的丧事也不办了,全国专注力量打仗。

  □潇水(历史作家)

  晋军在崤山地区,秦军的归途上进行伏击,地点就是后来著名的函谷关,当时还没有修这个关,位置在河南向西进入陕西的咽喉要道——崤山地区。他们利用有利地形,把大石头从山顶滚下去,这些套在甲胄里的魁梧的陕西军汉,被成批的砸成了肉饼。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崤之战”。

  “城濮之战”、“崤之战”是先轸指挥的两个军事杰作。从这两个案例中也看得出来,先轸这人打仗有特点,喜欢大胆使用诈谋。从前,贵族们打仗讲究堂堂正正,列阵对战,为了表示实诚,作战前要在对方的视线注视下摆好阵势,击鼓,再行进攻,不能蔫不作声地偷袭。如果是攻击到了国邑之郊,先发声出号,才能进攻。总之像宋襄公那样,不要搞诈谋。而在“城濮之战”中,晋军使用老虎皮吓唬敌人(楚军),又在佯退中以优势兵力反身夹击敌人。在“崤之战”中又利用险阻,巧妙设伏,一改从前打仗是观兵的堂堂正正的文雅古风。

  先轸这种“战争诈谋化”的实践,被后来的孙武总结提升为“兵不厌诈”的新军事思想,这也是《孙子兵法》中的灵魂。孙武正是从“城濮之战”、“崤之战”这样的真实战例中,提炼出了他的“兵者,诡道也”的核心军事思想,并且影响了后代一大批人。从此,“兵不厌诈”的新思想,更加取代了传统的堂堂正正的打法。

  但是“兵不厌诈”,也未必就是好事:为了求得胜利,绞尽脑汁运用诈谋,就会忽视了真正军事能力的培养发展。同时,用诈也导致世风浇漓,从前的贵族精神再也没有了。“兵不厌诈”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的军事领域,也影响到了民间。譬如做实业的人,总不愿意走正轨竞争拼产品质量的路,总想着走走捷径、造造水分、掺掺假料、搞搞关系、用用特权、钻钻漏洞、偷偷税款、借借声势,丝毫不内疚,反而觉得能这样干成了很了不起的本事。最后,弄得每个人都很机巧,用巧劲赢过对方。

  现在,中国已经成了一个权谋大国了,市面上最好卖的书就是讲权谋的书。《孙子兵法》被一直津津乐道,认为它能经商致用,正是迎合了中国人不肯打正规战的行事心理和机巧的文化心态。不是常听人说吗:中国人聪明、中国人确实聪明、太聪明了!——这个名声已经传到国际上去了,这大约就是从先轸的时候开始“聪明”起来的罢。

  “兵不厌诈”的对立面就是“遵守原则”。“兵不厌诈”的潜台词就是“没有绝对的原则,一切皆可以出入”。导致了中国人不太守原则。

  总体来看,在春秋时代,那时的中国人,不论打仗还是做事,更一根筋,更认认真真讲原则。这也许是更值得怀念的。那些他们身上具备的而我们由于“太聪明”而不再具备的东西,正是感动和引起我们怀念的地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