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不能对“读脸术”有过高期望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议论风生

  “微反应”,即人们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利用人们的微反应,可以判断其陈述内容的真假。这套理论已走进反贪工作一线:在北京市昌平检察院反贪局,有检察官已凭“读脸术”破案。北京市检察院也计划邀专家姜振宇对反贪侦查人员模拟演练现场指导。(9月22日《新京报》)

  姜振宇是谁?可能很多电视观众都不陌生,作为热播综艺节目《非常了得》的座上嘉宾,姜振宇用微反应来判断选手是否在说谎的做法已为众人所知。去年3月,昌平检察院反贪局和姜振宇的研究团队达成合作协议:姜振宇通过微反应分析已经审结或侦结的疑难案件,由此总结出司法方面的微反应理论。

  姜振宇的微反应推出之初,让很多人大呼长见识,引发众多网友学习。但随着栏目组将难度加大,姜振宇猜对的概率差不多只有一半,有几场节目还遭遇了全部猜错的尴尬。据姜振宇自己介绍说,他平常做微反应判断的成功率在70%左右。由此可见,微反应确实有一定作用,但用来破案,其准确性确实令人担忧。别忘了,姜振宇可能还是目前国内运用微反应手段最纯熟的专家,其他审讯人员要达到这样的水平,需要多长时间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姜振宇自己也表示,他开的培训班中,能真正耐心踏实学下来的学员,可能只有10%。

  事实上,测谎结论在绝大多数国家都不被认可为物证,连测谎仪得出的数据都不认可为真实,人类的主观分析有多大可靠性就更值得质疑了。正因此,昌平检察院反贪局表示,微反应不能成为定罪依据,姜振宇也认为他做出的结论不是证据,而是帮助侦查员梳理方向,“微反应并非无所不能”。

  可以借助技术手段进行反贪,但同时还要在加强权力监督、加大政务透明力度等环节上下工夫,再强大的技术手段都只能打马后炮。近年来,技术反腐的投入力度并不弱,比如GPS定位公车等。但如果对技术手段有过高期望,恐怕要落入“技术依赖”的窠臼。

  □邓荣军(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