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减缓现在的局部产业转移和未来规模性的转移,必须做好“调结构”这一战略转变。那么低端产业的迁出,将是迟早的事。
菲律宾工业贸易部表示,菲正在与15家日本公司联络,以最优惠条件邀请他们把工厂从中国迁往菲律宾,他表示此举并非趁中日关系紧张“挖墙脚”。
不少网友对菲律宾此举表示愤慨,其实大可不必。产业迁移从本质上说是资本的逐利性流动过程,哪里钱好赚就会奔向哪里。我们不需要对“挖墙脚”式的产业转移过度担忧,但需要对势必到来的产业大规模转移未雨绸缪。
若有人真的将此作为国家间博弈的“牌”来打,不仅可笑,而且显示出对市场运作基本规则的生疏。
尽管,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人力、环境、资源、知识产权成本的升高,以及欧美制造业的“回流”,在局部出现了制造业外迁的情况,但就整体来看,中国境内制造业的集群优势仍然没有动摇,相关产业链配套和分工的成熟程度,仍然为其他经济体难以匹敌,更何况,中国的市场潜力是任何资本都无法忽视的。
此外,东西部地区差异也为在华外企在中国境内以较小成本迁移提供了可能。尽管在华外企已无法享受中国开放初期的“超国民待遇”,但是,多数外企仍然不愿意选择向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迁移。
当然,近期中国出现了一些产业迁移的情况,虽然多集中于低附加值产业,但仍然需要厘清,低端产能的转移,只是加工业的转移,还是核心技术和研发同时转移?是阶段性转移,还是趋势性转移?
全球性的产业转移已有三次。即美国转移到日本,日本转移到四小龙,四小龙转移到中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后发经济体完成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再进口的“雁阵式”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基本遵循了这个模式。如今,中国已是进出口大国,处在第三阶段。若过去的东亚增长模式继续生效,那么低端产业的规模性迁出,将是迟早的事。
减缓现在的局部产业转移和未来规模性的转移,必须做好“调结构”这一战略转变。决策面对此早有认知和部署。
调结构,既意味着生产要素对朝阳行业的倾斜和对低含金量高消耗行业的抑制,也意味着珍惜现在的制造业优势,尽可能消除因人为弊端导致产业的受迫式迁移,尽可能让包括外资背景在内的产业由东向西在境内迁移,以实现链条式发展。同时,继续优化以公平为核心的产业环境,降低交易成本。
对于产业升级和产业迁移的这场赛跑,不能老“热身”。比如,金融市场的不够开放,不仅令企业难以聚集产业升级所需资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造成影响。如果金融工具由行政主要操作转为市场主要操作,那么中国企业应对外部风险和内部宏观调控的能力将大大增加。
唯有让制度红利释放出来,才能具有核心优势,才能居于更高层次的竞争平台上,并对于产业的转移淡定从容——无论是“挖墙脚”式的转移,还是规律性的转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