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书评周刊·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书评周刊·艺术
下一篇

德拉克洛瓦的文字自画像

2012年09月2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德拉克洛瓦的名画《房间内的阿尔及尔妇女》。
提起画家德拉克洛瓦,也许有人还不认识,但他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无人不识。
《德拉克洛瓦艺术日志》
作者:(法)德拉克洛瓦
金城出版社
2012年8月
定价:78.00元

  □书评人 刘旭俊

  名人日记一旦出版,在书店似乎更应该摆放在虚构类文学的书架上。从动机而论,名人身份让他比普通人更能预见到日记被出版的可能性,因此,他深知潜在的读者并非只有他自己一人,而是为了那些想要了解他的人而写;从文体而言,他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日记的初衷,仅仅保留下适度的隐私——在所有的隐私里“隐恶扬善”,内心幽暗的一面被名人的光环隐没。不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想,为了把舞台下不为人知的形象也能有朝一日搬上舞台中央,这就是名人写日记的重要原因所在。

  艺术家欧仁·德拉克洛瓦的日记,用文字的形式勾勒出了自画像。与其说他是画给自己看的,毋宁说是画给别人膜拜的。虽然不至于像《雷锋日记》那样把自己矫饰成高大全的形象,但也很难说,这就是一本纯粹的日记。哪怕他在1822年9月3日,写下第一篇日记时早已自我告诫:“我极愿牢记:这日记只是写给我自己看的,这样,我可以写得真实,我希望,这样做能对我有好处。要是我不能坚持下去的话,日记就会对我起督促的作用”。然而,事实上仍旧不能摆脱“明知故犯”的危险——他的日记最终成了众人阅读的书籍,他对自我的督促也更像是为了彰显人格魅力与散布道德说教的自我炒作。宽容地说,虽不算虚构,却也不尽真实,这就一般名人日记的总体风貌。当然,不必因此而感到失望。高居神坛之上的名人从来都让人雾里看花,又何必期待他会自行走下神坛?在这张自画像里,纵然很难窥测到他未经化妆的脸,只要能够大致看清他的轮廓以及他身后的背景人物,这对于艺术发烧友与研究者而言,已经足够了。

  德拉克洛瓦的日记写得断断续续,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在他尚未如日中天之时所记的内容(1822年至1832年)相对更真实一些,除了一些使用春秋笔法记叙的情愫(1822年与莉丝特之间的小暧昧、偷看漂亮的女仆)、大张旗鼓的旅行记录(1832年的摩洛哥之旅),就是他奔走于各个社交场合的记载,譬如去莱什奈叔叔的画廊、去卢浮宫看画、与其他青年画家聊天、与贵妇喝白兰地。后期(1847年至1863年)也含有这些内容,只是在记叙时,总不免添加上自我炫耀的一笔,更有一些论文式的文字推销着他的艺术主张,大有不满于评论家给他肆意贴上的标签,而非要自己召开新闻发布会出面澄清的明星架势。

  德拉克洛瓦生前在法国艺术圈褒贬不一,死后却名声大噪,他那幅最为著名的《自由引导人民》还曾在法国加入欧元区之前荣登100法郎的票面上,同时与日俱增的还有他绘画的售价。至于这本日记,也有不少圈内人士表示,相比于德拉克洛瓦的绘画,他们更喜爱他的日记。这一点或许多亏了他的自画像功底,不仅在于他的画面上,也在于他的文字上。仅凭这一点,就该庆幸德拉克洛瓦没有像卡夫卡那样,在生前就交代好友一旦他去世就立即销毁日记(同样值得庆幸的是,卡夫卡的这一要求成了著名的“被背叛的遗嘱”,未能执行)。至少它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德拉克洛瓦——用语言编织起来的可以透视到内心的自画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