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书评周刊·天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4:书评周刊·天下
下一篇

专访德国《书业周刊》总编辑托斯坦·卡西米尔

电子书对德国暂无威胁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书业周刊》总编辑托斯坦·卡西米尔。

  【天下文事】

  2012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本报特派记者到法兰克福“出版之家”大楼拜访了拥有183年历史的德国权威出版业期刊《书业周刊》(Boersenblatt),并对总编辑托斯坦·卡西米尔(Torsten Casimir)做了专访。曾在日报任职多年的卡西米尔,在采访中从社会、政治角度分享了自己对德国书业现状的观察,以及在《书业周刊》任职6年的经验。

  关于行业现状

  传统出版模式受到冲击

  新京报:在电子书与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德国出版业现状如何?

  卡西米尔:德国书业滑坡得厉害,书店大幅减少,我们曾有五千家书店,现在只剩下了四千家。店面租金不断在涨,不少书店被迫关门。加上亚马逊这个魔鬼,令出版业雪上加霜。有人说电子书也是敌人,这句话也许适用于美国,不过对德国来说暂时未造成威胁。在只有纸质书的年代,控制版权容易得多。可现在一个作家、出版人自己从印刷到出版的所有步骤都可以自己完成,传统出版模式中的某些环节因此失去了意义。

  新京报:前几年在德国书店逛时就留意到德国没有打折书的概念。该机制对目前出版业还继续起保护作用吗?

  卡西米尔:德国的新书全部由出版社来定价,这价格是固定的。从10年前开始,不允许打折的制度旨在防止低价扰乱市场,实际上也维护着德国一万二千个小规模出版社的生存。但自从有了网上购书之后,有人可以钻法律的空子,比如说一个美国人卖德国出版的书,打折促销,我们没办法约束。《书业周刊》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影响政客观念,以保护图书市场的单一定价制度。

  关于书展变化

  童书出版有全年龄段趋势

  新京报:每年法兰克福书展前后,德语国家都有两个重要的文学奖项颁布:德国图书奖与德国书业和平奖。《书业周刊》在评奖中有否充当某种角色?以你的解读,这两个各自有侧重的奖项有什么意义?

  卡西米尔:德国图书奖每年在书展揭幕前一天晚上向大众公布,但我们提前一天会知道结果,以便制作德国图书奖特刊。这个奖专注于小说作品的语言文字之美,获奖得主的作品通常在市场上会有一夜成名、销量飙涨的效应。

  而德国书业和平奖则侧重于非小说写作,并且在评奖中会兼顾写作艺术性与政治社会影响力的双重标准。《书业周刊》也会推出特刊,而且我们杂志有一个出版公司,会出版书业和平奖得主的作品。

  新京报:2012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主题之一是童书。相比过去,今年德国出版市场上的童书市场份额是增加了,你认为原因在哪儿?

  卡西米尔:一个是跟目前德国政界强调教育有关,另外就是童书出版越来越有“全年龄”图书的趋势:一本书,老少咸宜。而且这些图书不光少儿社在出,一般的出版社也都在出。

  关于杂志未来 

  德国依然尊重阅读

  新京报:你在日报任职多年,将哪些经验带入了《书业周刊》?

  卡西米尔:《书业周刊》迄今已有183年历史,一直都是周四出版,杂志的立场与内容取舍的标准一直坚持。我带入了一些日报经验,比如说将新闻做大,小新闻可以押后;放下架子,以更通俗的语言写稿子;加入更多图片,改变杂志的节奏;开辟两页读者来信栏目,我们相信,读者会带来比我们更深的见解。

  新京报:《书业周刊》如何应对电子化时代?

  卡西米尔:技术与内容一直紧密相关。我们从5年前有了自己的网站,为了增强书业时效新闻的更新速度,同时也为杂志与读者交流提供一个便捷平台。但杂志主要关注德语国家的出版业,争取国际化的广告合作有困难。现在,已有一万五千人订阅《每日新闻简报》,月流量达到22万,但相比之下我们收益微薄。我们还在研发app,预计2013年莱比锡书展时上线。

  我们杂志是面向德国书业协会成员的免费会刊,出版人数量减少,销量就低。不过德国依然是个尊重阅读的国家:假如一个超市老板去问总理默克尔,还有什么发展余地,总理也许就不搭理了。但假如提问人换成了出版人,默克尔就会立即重视起来。

  采写/新京报特约记者 张璐诗 发自法兰克福 摄影/黄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