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和市集,听上去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却因为一个读书人的努力,聚合在了一起。一年前,台湾《诚品好读》杂志的前任主编蒋慧仙女士与朋友们一起,创办了一个叫做“上下游新闻市集”的网站,这个网站一方面播报农业新闻,一方面售卖有机农业产品,两个方面互为依托,却又绝不互相干涉,短短一年时间,便成了台湾小有名气的文化风景,更成为台湾有机生活文化发展的小小见证者。同样的见证,还有在很多文艺书店里面都可以买到的农业杂志,《乡间小路》。这是一群读书人,一群思考者,真正走进农村走进乡间的实践之旅,艰难又快乐。不久前,应台湾友人的邀请,作者探访了上下游,体验了一把绿色的有机农业文化。
上下游新闻市集,办公地点在台中,这里远离台北的都市喧嚣,与网站的核心诉求——农业,倒是离得更近。新闻市集虽然是一家网站,却坐落在一个小小的书店里。走进书店,艺文、思想等读物鲜明亮出独立、小众与文化品质的立场与特色,不过一排排关于动植物、关于自然的图书又显示出与一般独立书店的区别。加上书店售卖的各种与有机农业有关的文创产品,还有一本小小的《乡间小路》杂志,思想之外,小小书店更多了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
每到上下游新闻市集进货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气息会更加浓郁。上下游的办公地点在书店的三楼,于是每次有了新鲜的农产品,包括一袋一袋的大米,就要靠市集的几位女子合力,一起扛上三楼了。这些农产品经过富于创意的文化包装之后,将走进许许多多的家庭,而换来的收入,则支撑起上下游的另一个核心,不受商业利益左右的,独立的农业新闻。
上下游新闻市集在文化人当中受到关注,大概与参与者蒋慧仙有关。蒋慧仙早年主编的《诚品好读》杂志,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后来《诚品好读》停办,蒋慧仙来到大陆供职于《周末画报》,算得上时尚文化的弄潮儿了。没想到回过头来,居然会进入到最最乡土的农业,时尚文化达人能把农业也做出时尚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来吗?
从产品来看,立足于有机农业的上下游还真的不缺少时尚文化的感觉,但用网站合伙人之一冯小非女士的话来说,上下游的根基,其实在农业本身。网站的新闻部分,是要为被人们忽视的农村、农民、农业立言,而网站的市集部分,则是对有机农业的真正实践。当这两者发生沟通和交集的时候,往往会爆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甚至成为一个小小封闭社会发生变革的驱动力之一。
最典型的案例,要算是“回家李”了,这是一个让不少台湾文化人津津乐道的案例。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原住民山区盛产李子,但储存不易加上交通不便,果农入不敷出,最后只好放弃果树,改种对土壤破坏极大的经济作物生姜,一部分原住民青壮年劳力更是背井离乡,去远方的大城市讨生活。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件,经由上下游的发酵,成为席卷全社会的重要新闻之一。但新闻的关注只是一时,真正要改变山区原住民的生活,还要靠更有创意的行动。如今读者只要一登录上下游新闻市集,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这创意的结果,“回家李”。简单说起来,就是以相对高的价格收购李子,有机加工,文创包装,投入市场,同时以此号召原住民回家,保护那片原生的山林果园。
案例说起来简单,其中的甘苦与付出,就难以对外人言说了。冯小非介绍说,李子丰收的时节与山区的雨季往往并行,这让收购之旅平添了诸多的危险变数,而寻遍整个台湾,能够真正实现纯粹绿色有机加工的工厂,更是屈指可数。
这么困难的一件事,居然真的做了下来。除了几位参与者的坚持与专业能力之外,如今已经蔚为大观的有机农业文化,可能是其中的大众基础所在。在台北的很多文艺范儿小书店都可以买到的农业杂志《乡间小路》,可以成为另一个见证。
《乡间小路》,听上去讲的是农村。但事实上,《乡间小路》的重心,早已变成了城市。准确一点说,是如何在大城市里,也能过上带有农村气质的生活。
农村,当然是自然的,绿色的。所以在形式上,《乡间小路》首先以清新的手绘插图风格,为都市人打造了一个绿色的田园梦。不看内容,光是翻看杂志里那些漂亮的植物手绘图画,就能让人心情好起来。而如果真的仔细进入《乡间小路》的世界,有两种人大概立刻就会兴奋起来。一是吃货,每期杂志都以一种农作物和一种水果为主题,从文化到自然到饮食,提供全套方案,让人忍不住想要大快朵颐;一是生活家,杂志里提出的简单种植方法,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开始改造自己的小家。去年流行一本小书,《在阳台上种菜》,《乡间小路》提供的方案,比那本书要丰富得多,也专业得多。其中的乐趣,大概只有亲手去做一把才能体会。
《乡间小路》当然算不上主流的大杂志,但它的绿色精神,却足以引领时代的潮流。而在田园梦想之后,真正更关心农业更关心绿色生活并渴望实践的人们,上下游新闻市集则提供了一个漂亮的入口。如今有机农业绿色生活的潮流席卷全球,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乡间小路》与上下游新闻市集的成功,很值得大陆的同好者学习与参考。
□涂涂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