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京报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青岛老舍故居 春深似海

2012年11月0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故人何寂寞(4)

  现代文学史上,“青岛”二字出现频率颇高,与之结缘的文化名人有沈从文、萧军和萧红、闻一多,老舍也是一例,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就诞生于青岛黄县路12号。

  □叶克飞(专栏作家)

  我第一次造访此处是在2005年。黄县路是一条老街,石板铺就的路面两侧,是一栋栋带着独立小院的老楼,也有临街小店,清静自得。那天走到街口时,恰是下午五点,太阳的影子斜斜地落在带状的石板路上,光影迷人。若非一间小店门口停着辆小车,我几乎就误认为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黄县路,不免落入俗套,一心假设远在北京胡同的骆驼祥子在这海畔的石板路上疾奔。

  第二天一早,我忍不住又来了一趟,依旧是静寂的长街,偶有晨运归来的老人经过,微驼着背,手里提着袋豆浆。这长长的、弯弯的一段石板路,在阳光下慵懒着,并不掩饰岁月的痕迹。

  那时的老舍故居,门口挂着牌子,写明是文物和受保护建筑,但颇为破败,铁门锈迹斑斑,院子角落的杂草高高地伸到了二楼窗台上,墙壁斑驳脱落。当时便心生矛盾,心想若任由它年久失修,自然非我所愿,但若是被修葺一新,搞成展览馆,也是我不愿见到的。结果,五年后这里还真成了纪念馆,唯一可幸的是,这意味着此楼不再有失修之虞。

  当年,老舍一家住在一楼,二楼住客中有几个孩子,日后居然个个成名,分别是剧作家黄宗江,表演艺术家黄宗洛和演员、作家黄宗英。

  老舍关于青岛的散文,我最喜欢的是那篇《五月的青岛》,或许是因为我也最爱那时的青岛吧,“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短,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和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这花团锦簇的城,我童年时也屡屡得见。就如他所说,到了青岛,“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