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书评周刊·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书评周刊·文学
下一篇

转型的过渡之作

评《偶发空缺》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偶发空缺》
J·K·罗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0月

  □书评人 张旋

  像J·K·罗琳这样成功的童书作者转型创作严肃的成人小说,是一种重新定位自己社会责任的行为。她肯定会遇到新困难,但这困难并不比那些严肃作家创作处女作时遇到的更大。相比较而言,她因拥有成熟的创作经验和现成的出版渠道,以及更大独立性,反而更容易保持诚实,更具备写出杰作的条件。

  小说包含了一些严肃的政治和社会话题,以及严厉的道德谴责。几个青少年角色被塑造得生动有趣,不次于《哈利·波特》里的小魔法师们。如果作者仅想通过这本书证明自己有能力创作严肃的成人作品,她肯定是达到了——而且技艺娴熟、举重若轻。但要说这本小说内涵深刻,尖锐地揭露了社会现实则有点言过其实。在这本生气勃勃的小说中,优点和缺点同样显而易见。

  首先小说里所有的成年角色都类型化。成年女性在这本小说中普遍缺乏立场,这包括霍华德的老婆莫莉、巴里的遗孀玛丽、西蒙的妻子鲁思、科林的妻子特丝,所有这些家庭主妇都愚忠,听命于自己的丈夫,只能在男人的庇护下才能有所作为,而且对子女狐假虎威。同样,成年男性在这本小说里则普遍无能、缺乏智商,不是哭哭啼啼,就是得意洋洋;势利、虚伪、幼稚、懦弱。当然,你可以说小说里的成年人都是被简化了性格的配角而已,但这本小说的严肃性也在于对这群人进行批判。这样不堪一击的批判对象只能暴露出作者受困于创作童书的经验。如果没有少女克里斯塔尔的悲剧事件贯穿于全书的逻辑链,这本书确实只能作为成人童话来看。

  克里斯塔尔的悲剧事件定下了小说严肃的基调,通过它,作者才得以对帕格镇中产阶级的势利、自私和冷血进行了严厉的谴责。这个悲剧事件对小说品质的影响举足轻重。但也正是在这个悲剧事件上,罗琳显示出自己对新题材理解不足,这也是作家在自己处女作中最易犯的错误:经验不够、用力过猛。

  成熟的悲剧有两个元素:可信的悲剧事件和高尚的悲剧角色。我们欣赏悲剧首先为结识一位卓越人物而愉快,然后因永远失去了他感到悲伤。以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来举例,这部剧的悲剧人物不是李尔(虽然他最悲惨),而是李尔的小女儿考狄丽亚。只有她的灵魂才配称为悲剧人物,这特别表现在她不计前嫌救李尔于危难的时刻。正因为这个人物的伟大高尚,当她最终死在李尔的怀里时,我们才为李尔永远失去了他的小女儿感到强大的悲剧力量。

  罗琳理解的悲剧人物不是一个灵魂高尚优美的人,而是一个既悲惨又有闪光价值的双面人。克里斯塔尔的身世非常悲惨:吸毒的母亲,不明身份的父亲,被母亲的情人强暴,最亲的弟弟也因自己的疏忽而死;其次又是一个温柔慈爱、担负拯救义务的圣母——但这只是对她的弟弟罗比来说。

  克里斯塔尔作为悲剧性人物,只有在我们将情感同化于罗比时,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悲剧力量。作为其他旁观者,我们只觉得她很悲惨。很可惜,罗琳设计的结局却是罗比先死,之后克里斯塔尔为罗比之死内疚而自杀,我们也无法从罗比的角度再感受克里斯塔尔之死的悲剧性。如果设想另一种结局:罗比没有溺亡,只是失踪。克里斯塔尔在寻找他的过程中不慎遭遇车祸,然后在克里斯塔尔的葬礼上,罗比意识到克里斯塔尔的缺席,但对她的死亡盲然无知,他去寻找,却永远找不到了……我们可以比较这两种结局的悲剧性。

  小说的最后一幕是克里斯塔尔和罗比的葬礼,我们看到罗琳在这一章中运用了标准的悲剧手法。她设定了两个人物:苏克达文和克里斯塔尔的母亲特莉·威登,来共同创造悲剧效果。首先由苏克文达回忆克里斯塔尔在皮划艇比赛时的出色表现“有趣又强悍,无所畏惧,随时准备斗争”,以此表现克里斯塔尔人格的可贵之处(唤起我们的感伤);其次由克里斯塔尔的母亲“悲惨”亮相(就像失去了考狄丽亚的李尔王)。只可惜当我们想到克里斯塔尔家让人头疼的母女关系,实在悲伤不起来,只感到特别悲惨而已。

  在这本书里,J·K·罗琳显示了她面对新题材的勇气。但遗憾的是,这本书就像一本正面教材,书里的道德谴责公正有力,不容争议,因而也最安全。把这本书说成是罗琳成熟的转型之作有点为时过早,称它为一本转型的过渡之作比较准确。不过,一个受到读者厚爱的成功作家,甘愿负起一个社会批评家的道德义务,这无论如何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