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书评周刊·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9:书评周刊·艺术
上一篇

正面高雅,背面世俗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
作者:托马斯·霍文(美)
译林出版社
2012年9月
定价:45.00元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堂。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不仅是举世闻名的艺术殿堂,更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独特社会——从事着高雅的艺术工作却也充满俗世的纷争和纠葛。

  □书评人 来颖燕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全世界最丰富多彩、最令人眼花缭乱的博物馆,其藏品数量之多堪称人类历史之最。而这本《让木乃伊跳舞》则像是通往大都会博物馆内幕的后楼梯,曝露出这庄严辉煌的博物馆厅堂背后的琐碎事务和复杂纷争。

  令人感慨的是,虽是在探究极严肃的问题,作者在文辞间却透出一种别样的情趣和活力,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任何人都能发现霍文先生是竹筒倒豆子,他笑谈那些不得不面对的人和事,通常,我们顶多偷偷地传递这样的悄悄话。”

  这位“竹筒倒豆子的”托马斯·霍文,经历颇为传奇,他36岁时临危受命,成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历史上最年轻的馆长。而他对博物馆事业的认识和洞见,引领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20世纪70年代长达十年的变革和命运。如他在书的第一章开篇所说的,博物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而这本著述正记录了他如何让这个危机四伏、气息奄奄如木乃伊般的博物馆蜕变新生——从如何进行展品征集、展览策划、学术研究、争取社会捐助等等这些公知的博物馆事务,到如何进行专业人员的聘用、一幅藏品如何被淘汰、藏品如何参与拍卖等十分敏感的话题,霍文都一一直言他的个人想法甚至是小心思,以至于与其说这本书是传记体的纪实,不如说更像一份“自白书”,个中细节和内幕读来跌宕起伏——

  霍文提出了“博物馆是民主的接生婆”的主张,在1969年纽约史上最严重罢工风潮中依然举办“我心中的哈莱姆”黑人艺术展,但这场展览却把大都会推上道德舆论的风暴中心;为了改变博物馆被动地躺在政府和阔佬身上等待支援来筹得运营资金的旧规,霍文实施了为当时主流意见所不容的市场化管理,通过举办各种馆外业务赚取利润补贴馆内日常之需;他坦言自己如何在举步维艰的博物馆官场上谋得地位,也洞悉博物馆研究人员逃避现实却对征集藏品极富进取心的癖性……而对于藏品的来源,霍文更毫不避讳伦理上的灰色和暧昧,如有评论所言:“书中涉及文物走私、贩卖、‘镀金’(即文物洗钱)的内容读来如同谍战片,娱乐和刺激味甚浓”——他看准了英国议会囊中羞涩,把该国仅余的一座教堂诵经台买下;他请出总统“说服”墨西哥当局,将走私来的石碑予以“永久租借”……虽然霍文对此也有所辩解,但他略带调侃的口气还是让人感到自吹自擂的意味。

  而这位年轻的馆长似乎也并不介意会陷入备受争议的境地,所以这本著述分明有着“平地惊雷”的效应。但掩卷又会觉得,能让大都会这样庞大的“木乃伊”跳舞,或许正是需要霍文这样不拘一格以至于可以无视道德和现实上的“游戏规则”的馆长吧。正如他自己对馆长一职的认识:“博物馆馆长不仅仅是一位有天赋的鉴赏家、训练有素的学者、审美家、有耐心的外交家、娴熟的筹资者、管理者和协调人,除此之外,为了博物馆的有效运转和生存,博物馆馆长还必须扮演其他的角色:射手、依附政客的小人、法律调停人、走私犯同谋、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屁精。”

  充满真实而坦然的现场感的叙述,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追随作者经历着博物馆变革事业的起伏,并深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不仅是举世闻名的艺术殿堂,更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独特社会——从事着高雅的艺术工作却也充满俗世的纷争和纠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