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书评周刊·译文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书评周刊·译文
下一篇

《大河》之恋:柔软或深渊

2012年12月0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大河》

作者:(美)多娜·米尔纳

版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

定价:32.00元

  【流行小说】

  □书评人 鲁敏

  《大河》非常适合在旅行中阅读,南京至上海高铁上一往一返,加中间一个晚上,我正好读完此书。旅行读物,这词儿说来似乎简漫、轻巧,其实对书来说,要求极高,太火爆肥腻不可,太清新寡淡不可,太过严厉高深更不可——个中分寸,难以一言以蔽之。同样作为一个写书人,某种程度上,能够写出一本适合作为旅程读物的书,甚至是我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我的口味和理解,旅行读物需得具备几个条件:高度的情境代入感、精密的戏剧化技巧、普世的人性关切与追问。换言之,就是既有畅销小说的阅读欣快感,又有沉厚的经得起咀嚼的人文内核。《大河》恰恰具备了这些因素。

  《大河》的时间跨度很长,前后历时三十多年,但故事主要集中在邻近美国的一个加拿大山区小镇,娜塔莉跟她的父母双亲和三个兄长平静、相亲相爱地经营着一家牛奶场,好像一辈子都可以这样风平浪静、永不分离地过下去,直到以“大河”为名的俊美男主人公、一个反对越战的美国逃兵,以雇工的身份进入这个农场,一切都被打破了。在最初,他如一枚石子投入湖面,荡开的涟漪有着别样的美与魅力,人人都被稳健、友善、有着动人嗓音的大河所深深吸引,他帮他们改进农场,得体地赞美母亲,与沉默的哥哥博伊尔一起读书,暗中教父亲识字,少女娜塔莉更是对他一见倾心。好像一切都没什么问题,然而命运之所以被命名为命运,就在于它会把微小涟漪渐渐演变为惊涛骇浪:在大河身边,既有少女娜塔莉的炽热迷情,又遭逢到母亲的深沉魅力,更有哥哥博伊尔的纯美断臂之爱……危险的无法兼容的人物关系,终于在偶然但激烈的事情中导致玉石俱焚:大河因误解被驱赶、并于惊逃中死去,博伊尔被大火毁灭,少女娜塔莉遭遇恶人强暴成为未婚妈妈、伤痕累累远走他乡……无情的场景一寸寸撩起,令人心惊,一切皆出发于柔软的爱,却坠落至无法挽回的深渊。

  仅仅是这么一个纠缠的故事,或也不足为奇。《大河》虽为多娜·米尔纳的第一部长篇,但显然,她深谙小说之道,在悬念的处理与控制上极有“手腕”。三十年前的往事、当下的母亲临终幻想与娜塔莉的返乡赎罪之旅,时间轴交相穿插,惨烈的戏剧核心从一开始就如利剑高高挂起,渐渐逼近,却又始终不肯落下,让读者在焦惶不安中感到一阵阵冷风扑面。这种高度戏剧化的技巧,比起许多平铺直叙、一条线一根筋讲故事的文本,是真正尊重到读者的情感与智力。此书最见功力的是后三分之一——把生活撕裂了之后如何修补,这也是最考验立意高下的地方,正所谓如何“从头收拾旧河山”,《大河》让我们看到,生活可以和美平静,也可以遭遇误解沉默、崩坏毁灭,直至放弃与离散,但最佳的终点路径则是修复、救赎、宽恕与跨越。小说这一部分的处理充满力量和深度,使得《大河》获得超越了普通畅销读物的深厚人文情怀。

  相对于其他各国对此书的翻译引进并连续占据当地排行榜,《大河》进入中国可能算是晚的,当然原因必定有很多,但我倒是想到,我们对长篇小说的审美定位,一直以来,似乎常常有这样一种倾向:宏大叙事、地域跨度、背景壮阔、史诗般的、黄天高土……事实上,长篇小说的审美需要现代性的进步与改良,最起码,我们可以找到别样的主题与内核,比如,与脆弱有关,与秘密有关,与偶然有关等等。类似的杰出作品在当代外国文学有很多,比如奥兹的《我的米海尔》、吉姆·克雷斯的《死》、安妮·普鲁的《断臂山》与《船讯》等等。现在,《大河》又提供了一个值得比照的样本。

  再想多说一句的是,《大河》画面感极强,细节饱满,切换自然,简直就是一部基本成形的艺术电影,尤其是对主要人物大河的刻画,如此灿烂美好、魅力非凡,令人一下子想到出道初期的布拉德·皮特。不禁有此期盼,如果当真拍成电影,谁来扮演大河最为妥帖呢?这是一个可爱的悬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