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篇小说】
□书评人 张旋
一本黑色幽默风格的短篇小说集,十一个短篇由同一个角色叙述。故事都是主人公工作、搭车、嗑药、性的经历,每次经历都会遇到奇特的人物。这些故事简单、刺激、火爆、不可思议;而人物则像荷马史诗里那些半人半神的英雄,在义无反顾地追求“堕落”的道路上,遭到放逐、囚禁、刺瞎、毁灭的命运。小说的语言特别精炼,笔如针头插进血管一样机敏。
作者丹尼斯·约翰逊1949年生于德国慕尼黑,在美国上大学,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之后在该校任教。他从1969年开始出版了一系列诗集和小说,并发表多部成功的戏剧作品,直到这本《耶稣之子》(1992)出版才获得巨大声誉。由该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99年上映,作者本人也在其中客串了一个角色,就是《急救》中那个被妻子扎伤眼睛的人。2007年他的小说《烟树》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丹尼斯·约翰逊三十五岁时写下这本小说集的第一篇小说,又花了近八年时间才出版这本不足二百页的书。书里既呈现年轻人的勇气、欲望和荒唐,也漫布着中年人的世故和沧桑,就像他自己说的——写出了一个双重的幻境。特别是那些以热血开头的故事,结局冷却如高悬于冥河之上的月亮,“……撕破的月亮又补上了。我们的手指抚去泪水。就是这种感觉。”(《另一个男人》)
这本小说在主题上回应了美国垮掉一代文学已渐远逝的思潮。当年的垮掉一代在书写风格上嫁接了普鲁斯特和乔伊斯“滔滔不绝的意识流”,代表人物是凯鲁亚克和金斯堡,到了丹尼斯·约翰逊这里则变成了海明威和雷蒙德·卡佛极简主义的文体。当年垮掉一代大多是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试图以“灵修”或“禅”来缓解虚无主义焦虑;《耶稣之子》里的人物则来自于底层蓝领,他们更务实,在对抗精神焦虑方面,他们更乐于采用难以解释的冒险行动。
世俗的单调和乏味将他们驱赶出家园,岁月蹉跎使他们更深地领悟到幸福的基础。该书最后一篇小说《贝弗利修养所》就是一篇关于幸福的寓言,它以边缘人的视角(偷窥)描写一个普通幸福之家,这个普通家庭的简单、纯净、节制——纯洁地像呈现在祭台上的牺牲品——使主人公百感交集,读者通过他的视角体验到日常生活中令人震撼的美。
同样,他也在自我堕落中发现寻常场景中令人敬畏的末日图景,“两个人,两个住院病人,晚饭后溜下病床,各自发现对方在走廊里闲逛,他们在一股烟头味道的小休息室里站了一会儿,俯瞰窗外的停车场。这两个人,这个男人和那个男人,他们丧失了健康。他们的孤寂状态令人畏惧。但他们还是各自找到了对方。可你觉得有谁会给另一个上坟吗?”(《另一个男人》)
这位叙述者在小说里没有名字,但被人称为“蠢头”,这不是因为他真的蠢,而是他总是遇到倒霉事又每次都安然无恙。实际上,与小说里其他角色相比,他是机警而多智,尤其能让人联想到前苏联作家伊萨卡·巴别尔《红色骑兵军》中那个混迹于哥萨克中间的犹太叙事者。并且与这两本书描述命运的力量和深度相比,我们可以将此书称为丹尼斯·约翰逊的《黑色骑兵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