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经济学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经济学人
下一篇

徐建国:走出书斋做学问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青年经济学人”评选系列报道之十七

  “我是一个书生,我觉得普及知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徐建国笑称,自己讲课时学生能够觉得有道理,写评论文章能给读者提供新的角度看待经济问题,就感到很不错了。

  1994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1996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次年徐建国从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原本打算报考法律系研究生,得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有林毅夫、周其仁、宋国青等一批学者后,决定报考那里的研究生。他说,这三位经济学家对他的影响很大。

  徐建国2009年又回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在此之前,他先后担任过香港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金融学助教授,而更早之前他是杜克大学的一名博士生。

  “从小学读到博士再到教书全在书斋里。”徐建国说,自己在经济理论方面更强些,调查方面相对弱些,所以回国后跑得多,去做经济调查。

  徐建国认为经济学中的理论和实际反复交错,实际的观察会帮助学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在调查过程中,对经济现象理解的深度也在慢慢变化。“现在大家都在书斋里做文章,实际调查研究很少,教科书中的经济分析只是一小部分,真正做建议要观察很多,这一点我觉得有点担心,年轻的经济学者实际调查可能稍微薄弱了些。”

  1984年,“莫干山会议”在中国改革开放早期首次集结了当时国家最优秀的一批青年经济学者。这些青年经济学人在改革的关键时刻,提供了诸多卓有价值的思路,并引起了决策层重视。在徐建国看来,这批年轻人对决策层产生了影响,对改革起了推动作用,但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

  对他来说,作为经济学者普及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已有知识的消化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消化了又能说给大家听懂,这已经是很重要的工作了。”

  “经济学很复杂,建言政策不见得都是对的,有时十个经济学家会有十种观点。”徐建国认为经济学者有三种境界,最基础的写评论性文章、做政策建议和做宏观预测。建言献策必须把各个方面都想全,要有非常深的思考并对经济原理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团队讨论集思广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