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观点
凡税收都是有扭曲效应的,应当尽量降低这种扭曲效应,社会财富才会增加。财产税的扭曲效应相对最小,增值税等流转税的扭曲效应较大,这种结构要改变。从渐进改革的思路出发,增值税税率可以适当降低一点。
宏观调控滞后于经济形势
新京报:你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从2010年开始的经济下行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情况类似,哪些方面类似?
徐建国:改革以来的经济有个基本循环,至今没完全走出去,就是“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2010年和1997年这两次下行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1997年的通货紧缩,可以回溯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刺激开始的经济扩张,其后的大规模投资和高通胀,接下来的宏观紧缩,紧缩过度收手不及时,终于在1997开始发生通货紧缩。通缩一旦开始,就会自我加强,耗时5年才彻底走出来。
同样,本轮的经济收缩,也可以回溯到2008年底的大规模财政刺激开始的经济扩张,其后的大规模投资和通胀压力,同样导致了2010年开始的宏观调控。现在,调控效果的“充分显现”,不仅表现在通胀压力的下行,经济增速显著下滑,更重要的还表现在经济已经开始有“自主收缩”的迹象,一些企业已经不愿意贷款了。
两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比较吻合,都是加大投资后经济快速增长,随后出现通货膨胀等各种问题,政府开始调控,所谓调控重要的就是压投资,经济随之变冷。宏观调控总是有点滞后,政府动作落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
但两个时期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次不如1997年那一次环境恶劣,那时银行惜贷,企业也不借贷了,农民工都开始回家了,这次实际利率没有当时那么高,经济也没冷到那种程度。
新京报:宏观调控总是有点滞后,原因是什么?
徐建国:这方面已经比以前进步很多了。以前各方的经济专业知识都不够,大家都不太懂是怎么回事儿,现在随着专业知识的普及,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至少专业人员是懂经济的。当然懂也还有一个深度、广度的问题,这个没有止境的。另外就是政策决策的因素很多,只有专业理解还远远不够,需要协同各方面的意见和利益。不过随着知识的进步,各方达成一致意见方面也会有所改善。
新京报:经济出现“自主收缩”迹象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
徐建国:企业的经营活动根本上是追逐利润的。一旦利润变薄,企业贷款、投资、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就会下降,需求下降导致经济活动不景气,所谓的自主收缩说的是这个意思。利润变薄的主要原因还是利率。最近一段时间贷款的实际利率已经比较高了。以一年期贷款计算,名义基准利率虽然只有6%,实际上还要稍低一些,但是10月份PPI只有-2.8%,这样实际利率大概有8%左右,已经不算低了。其中大企业低一些,小企业要更高一些,这样的利率水平,对企业,尤其是对小企业而言,影响还是很显著的。
财政政策重在基建投资
新京报:目前应当采取怎样的政策措施提振经济,应对“自主收缩”?
徐建国: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都可以再逐步放松一点。货币政策可以考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财政政策方面重点还是基建投资。
目前消费比较平稳,增速也不慢,拉动需求主要依靠房地产、出口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三大块。房地产现在很难放松调控,出口形势短期难以显著好转,所以副作用最小、正作用最大的就是基建投资。
新京报:基建投资的副作用最小?
徐建国:基建投资从理论上讲没有太多的争议,国家的基建搞好了,提高了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同时也会提高生产率。而且我们国家的基建现在确实差得太远,比如铁路、公路密度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等,无论跟发达国家相比,还跟本国当前经济需求相比都还差得远,十一假期的大堵车就很说明问题。
但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是个大问题,以前都是找企业和银行,以后应当让政府财政多承担一点。从各国经验来看,基建基本上也都是政府主导。
新京报:有很多人担心增加投资会继续恶化经济结构。
徐建国:这种担心一直存在,也很有道理,但是一来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要分开来看,二来在投资中面临房地产、出口、基建这种“三难”选择,可能要用“三害相权取其轻”的思路来理解。实际上,加码房地产、出口的副作用很大,而增加基建基本上是好处多,所以应该说是“两害加一利”的格局。
(下转B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