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下一篇

位移函数:小布什的巅峰与波谷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舆论场

  邹振东 厦门卫视总监

  危难时刻,政治人物的位置只有一个选择,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如果不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就必须第一时间对现场作出反应,并诉诸公众。如果不能进行现实的危难位移,就要进行反应的位移。

  2012年的总统大选,奥巴马赢在一场风雨,媒体在高度评价奥巴马应对桑迪飓风第一时间快速反应所聚集的正能量的同时,不忘将奥巴马与小布什相比,7年前的“卡特里娜”飓风,直到7天后灾区民众才等到了当时正在休假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媒体认为奥巴马正是吸取了小布什的教训,才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表现。但刻薄的媒体有意无意会忽略一个事实:2005年因为一场灾难而跌入民意谷底的小布什,在11年前,曾经因为另一个更大的灾难,跃上舆论的巅峰。

  2001年9月11日上午8时46分,第一架飞机撞向世贸中心北楼;9时02分:第二架飞机撞入世贸中心南楼;上午9时24分,正在佛罗里达州一所小学教室参观的总统布什接到消息后,认为需要立即发表电视演讲,并迅速地写出演讲稿:“女士们,先生们,此刻对于美国是一个艰难的时刻,……两架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这很明显是一起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袭击。”

  上午9时57分,布什离开佛罗里达州,前往空军一号,但军队和特勤人员却认为让总统立即回到刚刚被攻击的城市是不负责任的;上午10时39分,在空军一号布什下令美国空军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击落任何没有响应的飞机;中午12时,布什抵达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立即发表了一个简短的非正式声明;下午1时04分,布什在空军基地宣布全球美军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随后前往位于内布拉斯加州的战略空军指挥部;下午6时54分,布什抵达白宫;晚上8时30分,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飞机撞到了高楼上,浓烟滚滚,巨大的建筑物坍塌了,我们无法相信这一画面。我们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痛和无言的、无法妥协的愤怒……美国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是因为我们在世界上高举自由和理想的火炬,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将这一火炬熄灭。”这个电视讲话为小布什赢得了8年任期民众支持率的最高峰,高达89.58%。

  如何解释同一位总统两次灾难的不同舆论结果?其实,舆论学是可以向经济学借鉴,建构数学模型,对舆论现象进行数理分析的,如果有更多的同道一起努力,甚至可以建设一门新学科:数理舆论学。这里,不妨抛砖引玉。

  如果把危难时刻政治人物的位移产生的“舆论势能”看做是一个函数,我发现可以用这一个“邹氏公式”进行表达:F(X)=R/ST,R是一个综合系数,与政治人物的地位、出身、性格、履历及对应的环境相关;S指的是政治人物事发时所在的位置与事件最危险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舆论势能”和它成反比,当政治人物离最危险的地方越近,他获得的“舆论势能”越大,如果他抵达最危险的中心,他的“舆论势能”可能无穷大;T代表的是政治人物抵达最危险中心时距事件发生时之间的时长,它也与政治人物获得的舆论势能成反比,到达时间越长,舆论势能越小,而且这个时长还有一个临界点,视事件的实际情况,通常以24小时或者72小时为转折点,这时候的T就转化为负数,并且由分子变为分母,其舆论势能以负能量的形式出现,时间越长,变量越大。

  公式是简单的,现实却无比复杂。危机发生,如果政治人物因为种种原因,比如休假,或者安全因素,无法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应该怎么办,或者,可以怎么办?

  危难时刻,政治人物的位置只有一个选择,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如果不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就必须第一时间对现场作出反应,并诉诸公众。而且,仅仅第一时间进行反应,还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反应必须是现在进行时的,不断地对外传播反应的运动轨迹。如果不能进行现实的危难位移,就要进行反应的位移。

  如果真的因为安全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领导人无法亲赴现场,那么就必须创造出另外的现场让自己位移,比如:空军一号,前线指挥部,将士出征地……政治人物义无反顾奔赴这些现场的镜头,同样可以激励与感动千万人,创造巨大的舆论势能。

  写到这里,我唯一的困惑就是:那个在9·11事件登上舆论巅峰的小布什,和四年后因“卡特里娜”飓风跌入舆论谷底的小布什,是同一个人吗?(14)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