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京报专栏
下一篇

南京拉贝故居

日记里的故事(上)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赵斌

  ■ 故人何寂寞(25)

  1996年12月,约翰·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在美国公开了《拉贝日记》,尘封多年的历史又一次被打开。

  □叶克飞(专栏作家)

  日记背后是沉甸甸的历史。据载,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前,日本向各国大使馆发出通知,要求外国人立刻离开南京,当时身处南京的德国人拉贝却选择留下,并与14名国际友人一起,成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并由他出任主席,在南京划出一个国际安全区,筹建了25个难民收容所,救济了二十多万中国难民,他自己的住宅就是其中一个难民收容所,共救济过600多位难民。那时,他的身份是德国西门子南京分公司经理。他的义举在当时就举世皆知。

  故事到这里并未结束,回到德国的拉贝四处宣讲日军暴行,甚至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希特勒阻止日本人的疯狂行为,结果被秘密警察逮捕,幸得西门子时任总裁保释才出狱。二战后,他又因曾是纳粹党员,先后遭苏联和英国逮捕,经查,他加入纳粹党只是因为希望换取国家拨款,以在南京建立一所德国学校,供西门子南京分公司德国职员的孩子就学,并无任何罪行,于1946年6月被去纳粹化并释放,但生活极为拮据,全家一度靠野果充饥。1948年,得知恩人窘况的南京市民自发募集资金进行援助,国民政府则考虑战后德国物资紧缺,生怕拉贝有钱也买不到食物,还委托专人在瑞士购买黄油、牛肉、果酱、香肠、奶粉等食物寄给拉贝,并从当年6月起每月寄食物一包,一直延续到国民政府撤离南京。

  在战火与屠杀中,一个人卫护了一群人的生命,当他晚景凄凉时,昔日受恩者仍记得他。

  拉贝故居一度作为南京大学教工宿舍使用,后来院内还有违章建筑。拉贝事迹启封后,当地政府开始拆除违建,南京大学也拆除了原先侵占故居空间的厂房。2005年底,南京大学与西门子公司签订协议,修缮故居,于2006年开放。

  如今去看拉贝故居,早已修缮一新。小院清幽,让人很难相信这里当年曾住过六百多名难民,一栋两层小楼静静立在院内,青砖红瓦,白色门窗十分抢眼,这是典型的德式小楼设计,青砖的中国古典元素也融入其中,毫不突兀。

  这栋楼地处南京广州路小粉桥1号,建于1932年。据载,当时拉贝与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金声签订协议,由学校建一座集办公与居住为一体的房屋出租给拉贝,换言之,这里既是拉贝的住宅,也是西门子公司在南京的办事处。

  当时,一楼是办公区,拉贝住在二楼。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