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人 江山
作为一个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和基本功底的读者,我仍然觉得巫鸿的新书《废墟的故事》是个有趣但晦涩的,充满学术目的和复杂学术术语的一本论文合集。其实这本书源于1997年作者在一次名为“中国艺术,文学和历史中的废墟”的主题研讨会上发布的一项学术研究纲要,由于反应热烈,随即坚持把研究深入地进行下去,并于2003年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专门开设了一门关于废墟观念和艺术表现的课程,直到最后结集成书。
《废墟的故事》一书其实简单地验证了一个说法:一切皆学问,处处有文章,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深入挖掘,便有可能延展出一个话题甚至是一门学科。从而获得某种学术上的意义和价值。借用“文化废墟”的方向,能看出巫鸿的庞大学术野心,通过缜密的研究,他试图从所有中国的文化遗迹里寻找废墟的情绪和脉络,从曹植和屈原的悲情诗歌,到石涛,黄易的山水楼台,从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到费穆《小城之春》里的废宅与老城墙,从碑林博物馆里的石碑碑拓到中央美院老校区的仪式性怀念(隋建国,展望,于凡的合作作品《开发计划》),作者在漫长而庞杂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历史里试图整理出一条关于废墟的主线。从而论证出他的观点。
文学和艺术,作为一种人类情感的表达形式,本身就承载着记录各种情绪的功能,而因为失去(失去国家,失去官位头衔,失去亲人或者朋友等等)而带来的失落,荒芜及怀念的情绪,历来都是文人画家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快乐向来很短暂,而悲怜和痛苦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失落之感却总是长久萦绕,所以,巫鸿这里的废墟,简单说就是心灵的荒芜与无力之感,《废墟的故事》,让我们借“废墟”之名把很多名人名作重新审视一番,这大概是一般读者最为感兴趣也最可能获得知识的地方。
关于废墟的论述,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关于圆明园废墟的那一段描述,当年乾隆皇帝在园子里开洋荤修建的西洋楼(也就是十二生肖人身兽首喷泉的所在地),因为是石质结构,成为八国联军洗劫焚烧之后唯一留下的纪念,而其他美轮美奂的中式园林建筑因为木质的原因被烧得荡然无存,之后的一段时间,老外们把这片仅存的皇家园林废墟当做郊游野餐的好地方,而我们却只能看着这些残垣断壁,要么凭吊,要么激愤。当然,谁都不会忘记拍照留念。
谁更懂得废墟之美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