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文化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文化
下一篇

忧郁的幽默家伯顿

2013年01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忧郁的解剖》
[英]罗伯特·伯顿著
金城出版社
2012年11月

  □书评人 瘦猪

  罗伯特·伯顿让人忧郁,我们找不到他详细的生平资料,“人肉”也不行。即使在1932年,深受伯顿影响的英国作家霍尔布鲁克·杰克逊为《忧郁的解剖》作序时,也只能简单介绍一下其人,把重点放在书上。今天我们提到伯顿,首先浮出的标签是:宅男,书虫,老光棍,学问大,幽默而磨叽,他传世之作却叫《忧郁的解剖》,比较怪。将书中的作者介绍描述如下:罗伯特·伯顿(又译蒲顿)1577年生于英格兰莱斯特郡,家中排行老四。18岁就读铜鼻学院(就是牛气冲天的牛津大学的一个学院,又名布雷齐诺斯学院)并终身留任牛津大学导师、图书馆长。此外他还是名牧师。他的传世之作《忧郁的解剖》影响他以后的欧洲诸多大家。在霍尔布鲁克的序言中,我们看到了塞缪尔·约翰逊、弥尔顿、查尔斯·兰姆、拜伦等名字。但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有像钱钟书、梁实秋这样博学的人才在学术著作里提及,虽然伯顿的《忧郁的解剖》至少有三次说到中国。

  亚里士多德说,交媾后所有的动物都忧郁。这对伯顿不是问题,他一光棍,精力全放在读书与考虑忧郁的问题上了。在伯顿眼里,包括天神在内,所有人都是忧郁的,哪怕是一小会儿的忧郁。伯顿认为忧郁是一种体液,人们受其影响,“视这种体液在身上的多寡,以及个人脾性或理性灵魂的抵御力的强弱而定”。他引用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信,说后者拜访德谟克利特,看见这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在自己的园子里研究忧郁,试图找到忧郁的生理位置。“身旁遍布着各种动物尸体,都被他切开解剖过”。伯顿(幸亏他的姓不长,否则敲键盘就能使我忧郁)将忧郁程度细化到“八十八个阶度”,以伯顿之爱唠叨的劲头儿,竟然没将这八十八个阶度逐一列举出来,读者实在应该感谢上帝。

  伯顿首先指出过度锻炼、孤独、懒散是忧郁的内因。他说“达官贵人绅士淑女之所以会因忧郁而受罪,是因为懒散乃贵族的附属物。”这个确是中肯之论。我们常在小说里看到某绅士某小姐夙愿未达或遇人不淑,往往“抑郁而终”。但现在则未必,别说欧美一些高福利的国家生产快乐的懒汉,就是我这等没有五险一金者,每天也未必愁眉苦脸。伯顿认为忧郁是体内的一种液体,抑郁之气来自脾脏,忧愁之气来自上腹部的浮肋。看样子我老妈说我没心没肺是对的。伯顿提供的解决办法很可能会受到中层以上职位的人的欢迎,“若你听到和看到太多不满的人,数不完的各种委屈、无端的抱怨、恐惧、猜忌的话,改变的最佳办法就是让他们干活,好多使下他们的脑袋。”伯顿说,懒分为身懒和头懒,他建议人们勤用脑,比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先进。他认为羞愧、耻辱也容易引起忧郁。他讲了一个荷兰牧师的故事:这位倒霉的牧师在野外散步,一时内急,解决时被一女子撞见。牧师羞愧不已,最终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章回小说里的才子佳人那样,“抑郁而终”。不过话说回来,如今的人可不容易“抑郁而终”,被抓现行照片都贴到网上了,没见一个“抑郁而终”。伯顿也感叹:“人啊,梅里瑟塔哭喊道,已丢掉了脸红的能力。”伯顿是十六到十七世纪的人。看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任何时候都可以说的。

  我们看伯顿列举了那么多能够引起忧郁的内因,除了上面说的,还有:孤独、幻想、争胜、怨怼、报复欲、愤怒、不满、忧虑、自恋、虚荣,痴迷狩猎、赌博等等。与其说伯顿在分析病因,不如说是他借此写了一系列剖析人性的随笔。有人说《忧郁的解剖》是最具文学性的医学典籍,其实他恰恰说反了,你看看受益的都是些什么人,一个医生或医学家都没有——有个叫费瑞尔的医生,但他也是个诗人。伯顿认为医生和牧师的治疗对象不同,前者关乎肉体,后者关乎灵魂。“我治的是灵魂病”“忧郁症是身心共有的疾病,这是最适合我去忙的活儿了。”这么一看,该书也不单是文学性质的。正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对后世文学影响甚深,但这却不是他们的目的。我们读了他的《德谟克利特二世致读者》一章,便可知其用心良苦。

  据说伯顿本人就是一个忧郁症患者,治疗自己亦是写此书的目的之一。但我读不到伯顿半点忧郁,除了那幅藏于铜鼻学院的油画,我在上面看到了伯顿嘲笑与悲悯并存的眼神。他嘲笑读书人是悲惨的驴子,给我们讲苏格拉底的蚱蜢故事,佐以古罗马作家瓦罗的话,“哲学家忧伤且阴郁”,来证明读书做学问只能落得“凄凄惨惨戚戚”。他若听到苏轼的“人生识字忧患始”,一定举双手赞同。伯顿也自嘲他的牧师身份。“因为买卖圣职和做假誓,进而丧失一切提升灵魂的可能——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读到这儿我有点明白伯顿写此书的目的了。他蜗居在牛津大学,“三十年从未间断过学业”,一生与书为伴,满腹学问只好写在书里。一半出于悲天悯人,一半出于好玩解闷。我们看他一本正经地挑选一个福地,在上面建立国家,划分省份,制定法律,安排就业和福利(伯顿用了很长篇幅)……就知道,这和一个孩童在玩过家家没什么不同。因为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不可能(他也没这奢望)采纳伯顿的乌托邦计划,她正醉心于低胸服饰呢。

  伯顿说了很多好玩且发人深省的话,如“远离宙斯,免遭雷劈”“官职能让大人物永远正确”“不管你是谁,我的缺点永远比你多”等等。他说,“野猪如果渴了,只会饮适量的水,不会多喝一口。”如果伯顿能看到“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中国古老格言,一定会喜欢上中国文化的。可惜他读到的,仅是其他外国人的转述。我们知道很多古代大学者,往往集“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博物学家”各种家于一身。伯顿也是如此,但我最喜欢他是一个幽默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