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书评周刊·在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书评周刊·在读
下一篇

“诗苑译林”20年后正式归来,九旬长者再论诗歌

“我们越走越快,但诗歌还没深刻体现生活”

2013年01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30年前,“诗苑译林”推出了她的第一本图书。在此后10年的时间里,51种外国诗集通过她走进人们的视野,并由此滋养了一代诗人。在她停刊20年后,湖南文艺出版社近期再一次把她带回到我们面前,首批推出狄兰·托马斯等诗人作品五种。上周,当年曾受“诗苑译林”影响的一批诗人相聚于人大人文学院,谈他们曾经和“诗苑译林”的故事,也谈他们对诗歌翻译和诗歌引进的现状思考。

  屠岸:“信达雅”的“雅”不是严复说的“雅”

  今年90岁的诗人屠岸谈起“诗苑译林”给他的最深印象,是来自和杨德豫的交往,已经85岁的杨德豫也是新版“诗苑译林”中《拜伦诗选》的译者。屠岸很赞成杨德豫对翻译的理解,“亦步亦趋是翻译的原则。”屠岸说,杨德豫主张译家和作家的风格要统一,译者既要有能力表达出不同作者的风格,同时又要有自己的气质。“信达雅,不是三权鼎立,‘信’是根本。‘雅’不是严复说的‘雅’,‘雅’是把俗的也翻译成俗,那才是雅,不是什么都是文雅。”屠岸还提到,杨德豫现在身体不太好,人们关注到“诗苑译林”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老一代翻译家。

  郑敏:想起冰心时,我不知道她痛不痛苦

  九叶派诗人郑敏也已经年过九旬,谈起中国的诗歌引进和诗歌教育,她依然是耳聪目明。她说诗歌与哲学是近邻,诗歌是在讲人,把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思考都浓缩在诗歌这样的文体中。但是因为中国白话文成长历史还比较短,在反映人性的方面,她认为中国和西方比,差距还很大。在今天的中国,人们更容易接受浪漫主义的诗歌,但美国很多当代诗歌在表现人性深刻的程度已经走得更远更深。

  “我们太容易把诗歌和歌谣联系到一起,或者只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而诗歌中的哲学思考和诗歌与人类命运的关联常被遗忘,但西方诗人所写的却是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郑敏认为,胡适的白话文运动考虑得太简单,没有让人觉得文学有更深远的意义。而谈起冰心的作品时,郑敏说,“我想起冰心的时候我不知道她痛不痛苦,在她作品里每个人都变成天真的小孩,但这是真的吗?”、“我们越走越快,但我们的诗歌还没有深刻体现我们的生活,我们欢快、美好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责编:国内诗人过多注重借鉴国外诗歌技巧

  负责新版“诗苑译林”编辑工作的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傅伊也提到,在老版的“诗苑译林”中,欧洲的浪漫派诗人一直是传统经典的代名词,但这不能反映世界诗歌发展史的真相。而她在和诗人朋友交流时也发现,国内诗人高度重视借鉴外国诗歌的创作技巧,却没有意识到外国现当代诗歌的成就源自各民族文化中悠久的诗歌传统,“那些被忽略的古典经典有重新认识和引介的价值,这应该引起学术界更多的关注。”

  采写/新京报记者 姜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