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书评周刊·商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书评周刊·商业
上一篇

为金融辩护

2013年01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金融与好的社会》
作者:罗伯特·希勒(美)
中信出版社
2012年12月
定价:75.00元

  □书评人 郑渝川

  次贷危机及由此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债务危机以来,公众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从华尔街巨头到金融行业普通从业者,贪婪和不负责任造成了前述一连串危机。许多人开始怀疑金融创新甚至金融行业、金融学科的存在价值。

  面对“妖魔化”的公众评价,金融业和学界最初并未能举出令人信服的自辩理由。金融是不是激烈批评者所说的那样,已异化为现代社会的跗骨之蛆?对于公民而言,金融除了诱导超前消费、借贷消费,还将带来什么?能否如抗议者所说,禁止金融从业者和从业机构追逐(高)风险,禁止金融创新?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对上述问题给予了正面回答,曾预测到2000年股票市场泡沫,还从美国房地产泡沫现象中得出预言,断定将由此引发次贷危机。这位世界顶级经济学家曾著有的《非理性繁荣》《动物精神》等作品,都成为了金融领域的必读书。罗伯特·希勒的新著《金融与好的社会》中,驳斥了外界对金融行业、金融科学的过度批评,阐释了金融对经济、社会、公众的作用,强调社会无法离开金融;并在坦承现有金融体制、体系存在重大弊端的同时指出,只有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才能较为有效地革除上述弊端或遏制其负面影响,才能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人和社会。

  本书第一部分极为耐心地梳理了金融行业内18种最常见的角色,包括多类行业主角:首席执行官到投资经理,再到放贷者、交易员、保险商、投资银行家、银行家;还有为金融行业和体系运转做出重要作用且不为公众所知的其他一些角色:市场设计者、金融工程师、衍生品供应商、律师、游说者、监管者、会计师等。罗伯特·希勒一一分析了每一类角色的职责、作用,以及因监管、激励等因素引发的问题,探讨了这些角色的存废,指出其存续的必要性。

  当然,这洋洋洒洒的18章也最容易引发争议,源于罗伯特·希勒采取的论述、论证方法。他虽然承认了前述各类角色在现有金融体系中屡屡滥用职权和客户信任、肆意冒险,却试图说明已发生、已曝光的个例都与制度体系无关;在论述健全并强化制度管理和道德建设可以降低背德、违约做法的设想时,引入了大量的心理学等经济学、金融学之外的理论或案例例证,绕开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尤其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书中第14章在检讨商学院教育、提出经济学教育与道德培养相融合的建议时,停留于浅尝辄止的层次。

  本书第二部分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为什么社会需要金融,以及民众对金融的不满源自何处。金融理论都建构于数学之上,体现着对称性和守恒定律,但市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更多的是波动紊乱的现象。罗伯特·希勒指出,这并不能说明金融没有价值,只是因为经济、金融学家通常忽略了人的本性中,除了厌恶风险、避免不确定性的一面外,还有冲动、冒险精神的另一面。他认为,民众并不反感或者说排斥冒险、风险,而是厌恶在监管与责任履行双重缺失情况下,金融机构及其从业者的不当做法。

  罗伯特·希勒认为,未来的金融社会,需要重新构建起有效分担责任与权益的制度体系,要让金融合约变得更民主化、内容更精细化,引入新的理念、语言和信息技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