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人 朱亮
对于失败,中国有句很古老的谚语:“失败是成功之母”,据说这谚语出自大禹治水的故事。果真如此,中国人对于失败的理解则属于文化中最古老的辩证思想。
在遥远的异域他邦,那里的人们对失败的认知与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智慧。《设计灾难》这本书的出版,让我们看到,对于一种新式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古老的失败定律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利”,从而实现最后的成功。
《设计灾难》(Design Disasters)一书由主编史蒂文·海勒(Steven Heller)邀请了当今设计界最闪耀的26位明星设计师,一同来谈谈自己对失败的看法,阐述了失败如何从正反两面影响个人和世界的书。编著者史蒂文·海勒先生在导论中对该书内容概括为“设计的失败、失败的设计以及由设计师造成的设计失败”,这样的描述初读起来似乎仅仅是词语的顺序转换,仔细品味其实是揭示出了设计的前提性失败、结果性失败和个案性失败特征。对“公众需要和品位”误解的结果是前提性失败,未“达成预期目标”的设计属于结果性失败,而设计师“使用技能不当的方式”对设计要求未能实现的设计则属于最后的一个特征。
本书26位作者在讲述他们对失败的理解和经验的时候,同时也让我们注意到,有些失败并非是真正的失败,而仅仅是时间的错位、思想的超前或者是意外的收获。此外,不同的设计师,对于同样类型的失败或成功有着不同的认识。这或许会给不同性格的设计师有着不同的借鉴意义。比如维罗克尼·维尼(Veronique Viennel)回顾了自己在《悦己》(slef)杂志的工作经历,被迫干着自己压根不感兴趣的杂事,现在想来确是自己获得成功的关键。但另一位设计师斯忒芬·施德明(Stefan Sagmeister)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并告诫读者当一位设计师对设计项目本身不感兴趣的时候,最好别接这个案子。比如斯德明就对接下一个不感兴趣的游戏包装设计大倒苦水。最后的结果也非常糟糕,自己反而为这款游戏的匆匆下架而感到庆幸。
除了设计师们的“苦难”经历与宝贵经验之外,该书作者团队的文笔也是一大亮点。26位作者不但是各个设计领域的“大神”,同时他们都有一段文字工作的经历和经验,他们除了设计师身份之外,或是作家、或是编辑、或是记者,这也许是另一个可以借鉴的经验:文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的方式,对于设计师来说也是一种可以发展思维的方式。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设计的进步更需要用文字的方式反思失败。
为了应和“设计灾难”这一主题,该书的装帧设计也别具匠心。设计师“小马橙子”是当代中国年轻的书籍设计师中较为知名的一对儿,对书名“灾难”的理解中规中矩,体现在常规的灾难性颜色使用上。而对书籍主题的深刻理解在内文排版的轻轻处理上得以呈现:每章首字的顶格和首段之后每段首字一个字符的空出,突破文字排版的常规,造成习惯阅读视觉上的“错版”感觉,别扭的阅读立刻会让读者对书本的设计产生“失败”的判断。这种“错”感伴随着阅读延续到书本最后一页,这时却发现“错”感已形成习惯,读者开始质疑当初的“失败”判断。--改变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否意味着失败呢?这在设计行业也是容易引起思考的问题。因此本书的排式设计显然可以作为这一思考的案例。
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北京“设计之都”之谓,这既说明中国产业正在向设计产业的方向迈进,也昭示了中国设计方兴未艾,但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设计尚未形成。回顾现代设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的发展,最后我的一点设想是我们更需要一本反思中国设计失败与成功的大书。我们常常以国土广袤和历史悠远的姿态来设计我们的“设计”,那么总结我们的设计失败与成功的书如果更加厚重更加深刻也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