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书评周刊·天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书评周刊·天下
上一篇

雪季探访英国“文学之都”诺里奇

2013年01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诺里奇“作家中心”主任格里布。
诺里奇图书馆内景。

  去年初夏,英格兰拥有了第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文学之都”:英格兰东部的古老小城诺里奇(Norwich)。拥有900年历史的诺里奇市如今并非旅游热门城市,但18世纪前一直是英格兰第二大城市。雪下得正酣的1月午后,我去探访坐落于中世纪老房子里的诺里奇“作家中心”。中心负责人克里斯·格里布(Chris Gribble)形容诺里奇,说这个城市“比任何一个英格兰的城镇都要更像欧洲”。这话说的除了地理位置:北海环抱中的诺里奇毗邻德国北方与荷兰之外,还指自中世纪这里就聚居着大批“异邦人”:德国、犹太人、荷兰等移民,并因此不断出现思想自由的异见者。诺里奇至今流淌着与保守的大多数英格兰城镇所不同的血液。

  来自纽卡斯尔的克里斯,初到诺里奇时直觉得时光倒流了15年,这话指的是小城里老派缓慢的生活节奏。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诺里奇选入了全球六个“文学之都”之列。这虽然并不会带来直接的资金,但却如一枚无形的巨型邮戳,替诺里奇印下了忽然鲜明的城市个性。

  全英最受欢迎图书馆所在

  诺里奇的文学谱也许比不上其他几个“文学之都”如都柏林、爱丁堡那样群星灿烂,这也许是因为诺里奇的写作与阅读记忆大多藏在了中世纪史卷中。在“作家中心”我对这个古城独特而多元化的文学氛围有了最初的印象:11世纪这里是全英印刷之都;13世纪时,全英格兰惟一的希伯来语诗人Meir ben Elijah住在这里;15世纪时,这里出过第一位以英文出书的女性朱莉安。今日的诺里奇市中心竖立着17世纪的英国文体家托马斯·布朗的雕像,他关于语言和风格的书已持续影响英国文人400年。稍扯远一些,以《常识》深远影响了美国大革命的托马斯·佩恩,也就出生在诺里奇近郊。

  诺里奇市内有一座值得爱书人自豪的新建筑:落成于2002年的“千禧年论坛”大楼,英国广播公司分部落足在此,而里面的主题空间是全英使用率最高的“千禧年图书馆”。“论坛”——“The Forum”之名取“聚会”、“讨论”的含义,吸引市民来此汲取知识,或打发时光。落地玻璃窗门的现代建筑,正对古老大教堂,大堂内有展览与艺术装置,也有的人在进行传统手工编织。

  图书馆每日开到晚上八点,馆内有特色的“少儿图书馆”,配套咖啡馆,并为有借书卡的读者提供无线上网等便利设施。你会看见不同年纪的人进来并不翻书,直接坐在书架旁上网,这大概是这里能成为“最受欢迎图书馆”的原因之一。

  诺里奇市内原有一座“流通图书馆”,现在是一家取名为“图书馆”的餐厅,但店堂里依然保持着图书馆的结构,书籍是与食物并列的主题。餐厅常年邀请大家带一本书进门,换取一杯茶或咖啡做“报答”。

  作家中心将与莫言、库切交流

  作家中心内,墙上挂着醒目的库切肖像。克里斯表示,去年他曾邀请上海的出版人到诺里奇碰头,今年4月他将到北京参加莫言与库切的交流会,然后将去上海,商谈未来一两年邀请中国作家到诺里奇做交流的合作计划。一年多以前他就开始筹备、计划新一届的“诺里奇国际文学节”,2013年文学节主题是“跨平台创作”。

  由英国文化艺术协会及诺里奇大学资助创办的“作家中心”,自8年前开始每年举办5日的文学节,每年围绕一个特定主题,邀请相关的各国作家参与沙龙。克里斯介绍,诺里奇文学节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主要活动全是作家之间私底下的对话交流,并不带观众,以最大限度降低作家的“表演”成分,保证写作者彼此间自然流畅的互动。不过文学节夜间会特别安排读者与作家的交流会,而每晚会有三百到六百人参与。文学节期间,作家中心并不会付费给作家,但仍然能吸引伊安·麦克尤恩、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作家的参与。

  □新京报特约记者 张璐诗 摄影William Askham(发自英格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