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京报专栏
上一篇

北京张伯驹故居 传奇于后海谢幕(上)

2013年02月01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故人何寂寞(37)

  弓弦胡同1号来头不小,原是李莲英的宅第,据说格局模仿颐和园排云殿,慈禧曾亲自前来参观并赞不绝口。后来,张伯驹购下这大宅,亦曾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住处。

  □叶克飞(专栏作家)

  抗战胜利后,伪满洲国垮台,大量国宝字画流落民间,古董商们蜂拥而至。张伯驹听闻隋代画家展子虔所绘《游春图》已被一古董商购得,生怕此宝被卖到国外,遂将之收购。此前,他已“屡收宋元巨迹,手头拮据”,于是只能“售出所居房产付款,将卷收归”,弓弦胡同1号就这样被卖掉了。

  我寻找弓弦胡同1号的过程极不顺利,而且无果。问路一无所获,查地图也查不到,我一度认为,这胡同已随城市化进程而湮灭。

  写此文时,我再次查阅资料,发现有心人已找到了弓弦胡同,他比我更肯求索,去图书馆查阅地名志,查到这样一段话:“清末,将大小拐棒合并统称大拐棒胡同……1965年,将弓弦胡同并入。”他还查了民国老地图,发现弓弦胡同确实在大拐棒胡同旁。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弓弦胡同1号已不复存在。根据这位有心人记录,有老街坊告诉他,1949年后,这里一度成为北京图书馆的宿舍,住户们称之为“张家花园”,但七十年代中期,这里已被拆除,建了楼房。

  后海南沿26号则是张伯驹与潘素晚年时的住所。这个位于什刹海湖畔的小院,清静雅致。当年我前来寻访时,这里还是私宅,尚未被辟为“张伯驹潘素纪念馆”。报载,2011年6月,故居开始改建,2012年2月,纪念馆开始对外开放。为了创办这个纪念馆,原居住在这里的张伯驹女儿张传彩主动选择搬离,外出租房住。这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态度如此坚决,想来也跟张伯驹晚年所受的不公遭遇有关。

  张伯驹以弓弦胡同1号为代价换来的“天下第一名画”《游春图》,1937年时变卖家财购得的“中华第一帖”《平复帖》,以及三十余年来收藏的大批国宝,都于这后海南沿26号小院中陆续送出,捐给国家。他在《丛碧书画录》序言中写道:“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

  这位民国四公子之一出身名门,伯父张镇芳进士出身,晚清时曾署理直隶总督,民国时曾任河南都督,后弃政从商,任盐业银行董事长。因张镇芳无子,于是将侄子张伯驹过继为子。这种出身富贵的公子哥,若有才情有追求,堪称“无敌”。张伯驹热衷藏书读书,亦爱琴棋书画,收藏鉴宝,还是京剧名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