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书评周刊·商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书评周刊·商业
上一篇

关于管理,任正非不能教的

2013年02月0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作者:田涛 吴春波
中信出版社
2012年12月
定价:48.00元

  □书评人 陶魏斌

  至少在目前,任正非和其所领导的华为在公众面前仍然像一团迷雾——不要说远离这个圈子的普通人,即使是处在通讯信息这个狭窄行业里的人,也都对此知之甚少。

  与之相悖的是,人们靠着见诸于报端的只字片语,拼凑出一个想象中的任正非和华为:这个退伍军人脾气暴躁、独裁,他的员工崇尚狼性,他的公司排进了这个星球上的最强盛的五百强,他的对手们提起他们总是不寒而栗。

  显然,这是一个片面的,甚至被曲解的任正非及华为。但是这又能怪谁呢?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试图改变或者说纠正人们的一些偏见——这也是最近几年,华为竭力在做的事情,虽然从目前来看,他们所做的改变并没有外界想象的这么大。

  不过,如果你希望从这本光看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人的书中,找到任何有关任正非或者华为的“八卦”信息的话,你的失望感会接踵而至。

  这本由任正非密友田涛主笔的书,并不是一本揭秘性质的书,它的小标题就已经告诉了你这一切——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

  这会是一个枯燥甚至形而上的话题。

  谈论华为的成功,首先在于思想战略的成功。华为早期倡导一种“斯巴达精神”,崇尚力量,崇尚狼性,崇尚“海盗文化”;而这种文化和精神背后支撑的是奖惩系统:奋斗者不吃亏和懈怠者走人的鲜明逻辑。

  本来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常识性逻辑,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常常难以实施。

  华为从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予以推行,并坚持了20多年,今天华为各个系列中的中高层干部,无不是在残酷的市场中打出来的功臣,同样,他们也是成功之后的“既得利益者”——拥有数量可观的股票及其他可观的收入。

  书中也替华为解释了为什么多年被冠以“封闭”、“神秘”、“不开放”等符号的原因,“读者也许可以有另外一种视角:中国一些对媒体充分开放的公司,却在研发、市场、组织变革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开放格局与气魄,与华为的开放战略相比,孰优孰劣?这显然是更耐人寻味的。”

  任正非和华为已经成了一个神一样的领导者及神一样的公司。不过神也是会犯错误的。这本半官方色彩的书中也并没有绕开港湾事件及李一男,虽然笔墨并不多。

  书中称:尽管在经营决策甚至用人方面,任正非放手乃至放任,但在个别干部的使用方面却过于坚持己见,以至于出现一些重大挫折,港湾网络的坐大以及曾经对华为所构成的威胁就是例子。

  “港湾事件”之后,华为高层经过集体反思,确定了一条原则:干部任命实现一票否决制。这也就是说,任何人包括任正非,在用人问题上都不能一个人说了算,都必须向决策集体的全体人员“妥协”。

  从港湾事件来看,华为的员工其实也和别的公司一样,有私欲,幼稚、偷懒甚至贪婪。

  这样的佐证还有,在印度的华为研究所,印度籍技术人员每月开发的代码2000多条,中国籍的员工每月多达2万条,但是2000条的代码条条有效,几万多条的代码中却“注水”很多,甚至只有200条有价值。

  而和思科的诉讼战役,也正是“华为基层一部分幼稚的员工,在美国媒体上刊登出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攻击色彩的广告”点燃了导火索。

  这也是为什么任正非多年来一直最担忧的就是队伍的懈怠,最期待的就是公司能够“持续保持激活状态”,最积极倡导的就是艰苦奋斗精神。

  于此相对应的是,当华为第一次进入全球五百强时,公司一位高管一大早走进会议室这样宣布:告诉大家一个不幸消息,公司进五百强了。没有人有欣悦感,更没有人倡议搞什么庆典活动。

  那究竟什么是华为的噩梦?华为何时会死去?

  历史是漫长无边的人性与欲念的大剧场。梦幻是美好的短暂的,乃至于虚假的,而最真实最鲜活的故事,则是欲望的释放、满足与节制的过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