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特别报道
下一篇

传统习俗“不能丢”

2013年02月1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小图为家乡隔壁村制作龙头。大图为家乡隔壁村众多村民迎龙灯。冯才 摄

  还乡日期:2月6日

  还乡地点:浙江省东阳市

  蒋桥头村是家乡有名的致富村。去年下半年,村干部们就合计着,过完年迎一次龙灯。

  迎龙灯是老家灯节最旺兴的习俗活动,起源于唐代,历史悠久。

  73岁的蒋兴龙是村里老年协会的会长,他说上次村里迎龙灯时他才20多岁。如今,村民们能跳起华尔兹,却不知何为迎龙灯。

  这几年,蒋桥头村发展迅速。一个当年连拖拉机都开不进去的小村庄,如今别墅林立,年前家家张灯结彩,红灯高挂。

  高墙拉开邻里距离

  蒋兴龙有些怀念过去。

  10年前,村庄虽小,但有一个小广场。每日三餐,大家都端着饭碗在广场上高谈阔论,啥都聊,邻里感情相当好。

  现在,日子好过了,家家户户住别墅,到处都是高墙大院,外面看不见里面,里面看不到外面,这些围墙大院也隔开了邻里。

  “串门少了,聊天少了,邻里沟通也少了。有些常年出门做生意的,再回来都不认识了。”蒋兴龙说。

  为了让村民们更多地融入村集体,这些年来,村里建了文化娱乐中心、农家书屋,晚间还出钱请来舞蹈老师,教村民们跳舞唱歌。

  傍晚时分,夜幕尚未降临,广场上便响起了富有节奏的华尔兹舞曲。波光粼粼的水池中,倒映着舞者的身影。

  蒋兴龙喜欢在村子里闲逛,高兴时哼一首小曲儿,“学跳舞那些都是人家(西方)的东西,咱们也有传统习俗,这些不能丢。”

  正月初十迎龙灯

  半年前,村里花了几万块钱,请来老师傅准备新建一个龙头。

  这是一门濒临灭绝的民间手艺。

  在一块厚木板上,用竹篾构建一个神龙形状的支架,在外面裱上绵纸,然后再在绵纸上描上彩色龙鳞、云彩,腮挑龙须,嘴衔龙珠,四肢擎上各种彩灯,背上插有旌旗数面。“龙头”制成,先用红绸包住“龙眼”,选择吉日良辰,行开眼之仪。

  蒋兴龙说,入夜时,龙头内点蜡烛,色彩鲜艳,光彩夺目,非常壮观。

  据说,旧时“龙头”制作一般由宗族里的族长牵头监制,现在一般由村委会或者老年协会筹资建设。

  除了龙头龙尾,龙身由农户负责制作。每家出几桥,然后拼凑。桥灯下托一板,俗称“桥灯板”,板两头各设一孔,用以接灯。

  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支,用于装套笼罩。另一项重要工作是逢家约灯,也称“写桥灯”。

  接到任务后,各家各户大门紧闭制作龙灯,接灯时才会把精心绘制的图案灯笼拿出来,还有人会在板桥灯上制作会动的卡通人物。暗地里,大家都会比谁家做的花灯好。

  迎龙灯前,五六个成年男子抬着龙头游村,锣鼓唢呐伴奏,这叫做“扬头”。

  “龙头”游村一周,每家每户拿出龙灯,在场院里和龙头相接,前后排成一列,这叫“接灯”。

  接灯毕,鸣炮数声,正式开迎。旗牌灯开路,锣鼓、唢呐前引,或绕村屋,或圈晒场,或奔街道。或转巷弄,队伍浩浩荡荡。

  今年迎龙灯日期定在正月初十。龙头早就做好了,摆在老年协会的办公室里。年前,93岁的蒋海法看到了龙头,很激动,拉着蒋兴龙的手不放,“这东西好啊。”

  传统习俗要捡起来

  关于春节,留在老人记忆中的,还有更多细节。

  小时候除夕坐长夜,他们把萝卜切成一块一块,围着广场摆成一圈,然后插上香。大年初一,要给搓衣板和扫帚“放假”,大人要用草纸给孩子擦嘴巴,为的是不说脏话。祭祠堂时,每人都会分到一对馒头,超过60岁的老人能分到两对或三对馒头,表示尊老。

  这些藏在内心深处的传统习俗,正在逐渐被重新捡起来。

  “村里的硬件建设是一流的,文化建设也要跟上。”蒋桥头小区党支部书记蒋洪涛说,迎完龙灯,村里准备请一个婺剧团班子来村里唱戏,六天六夜。到时候,村民们就可以坐在一起,邀亲戚朋友,边聊边吃,再听听多少年都没听过的《穆桂英挂帅》。

  新京报记者 李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