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学习粉丝团”去留何以那么“敏感”

2013年02月1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学习粉丝团的一走一回引发如此多争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政治、对政策走向、对政府和领导人动态的关注。

  据《北京晨报》报道,因大量发布和国家领导人行程起居有关的信息,且不少信息事后被证明颇有“命中率”的微博ID“学习粉丝团”,在春节期间玩了把“谢幕返场”:2月11日10点47分发帖“再见”,2月12日10点47发帖回归,从“谢幕”到“返场”,间隔不足24小时。

  按照“学习粉丝团”自己的解释,他当初选择“再见”,是担心“国民现有认知容不下我们”、“现实环境容不下我们”。但“再见”帖中充满煽情语句,又留下“私扣”这根若有若无的“尾巴”,隐隐让人感到“想说再见不容易”。不到一天后不动声色地“返场”,更让许多观察者产生更多想法。一些人索性直截了当地认为,这个ID的欲去还留,不过是意在骗粉的营销俗套罢了。

  尽管“学习粉丝团”在最受关注、争议最激烈的几天里,陆续公布了许多翔实的个人信息,力图证明自己是“普通人”,是“真实人”,是“草根”,但争议并未就此远去。

  网络时代有网络时代的规则,网络交际平台更有网络交际平台的“通用语言”。就这方面讲,“学习粉丝团”的“一去一回”并无违反规矩之处,可以不喜欢,却没理由反对。不论当初或现在,这个ID至少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用网络和微博的规则,和喜欢与不喜欢他的众多网民互动,并没有用“超规则”或“潜规则”的手段不当放大自己的声音,或不当屏蔽针对自己的不同声音。

  网络交流需要粉丝是正常的,从这点讲,即便“学习粉丝团”的确是在炒作、在营销,也无可厚非。毕竟这不是强买强卖,你我可以买,也可以不买,可以关注,也可以不关注。不过粉丝需要,学习更需要,这不仅是针对“学习粉丝团”,也是针对所有网络平台上的言者、听者。如何学会在网络时代筛选与传播信息,如何运用网络平台工具和规则,与他人实现良好互动和正常交际,如何对待“粉丝”和异己,这些都是亟待学习、掌握的新生事物。

  学习粉丝团的一走一回引发如此多争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政治、对政策走向、对政府和领导人动态的关注。当代社会和网络时代,政治和民众的互动理应更公开、直接、透明和频繁,而网络则是实现这种互动的理想平台之一。从这个意义上,如能实现政治和民众更常态化、更良性的互动,“学习粉丝团”便“脱敏”有望,一言一行,也无需像今天这般被几十万“粉丝”全方位“监视审查”了。

  □陶短房(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