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评论周刊·期许2013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评论周刊·期许2013
上一篇  下一篇

亟待一场真正的“乡村建设运动”

2013年02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孟德死鸠
知名媒体人

  ■ 期许2013之乡村

  2013,愿“新农村建设”能够承续80年前那场“乡村建设运动”的薪火,让推土机走开,让村民自治;让破坏走开,让文化生长。

  2012,于我而言,有一件事直指心灵的痛处,即故乡的“平坟”。

  10月的一天,接到大哥从河南周口老家打来的电话:母亲的坟头要平掉。那一刻,我明白,故乡真正地沦陷了。

  游子漂泊在外,故乡是唯一可以寄托心灵的所在;母亲的坟头是唯一可以放声痛哭的所在。我宁愿拆掉故乡的老屋,也不愿任何人在母亲坟头动一锨土。

  近来,“故乡沦陷”得到写作者的反复关注。譬如王怡的《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陈璧生的《我的故乡在渐渐沦陷》、熊培云的《我的故乡因何沦陷》、潘采夫的《谁家的故乡不沦陷?》、冉云飞的《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以及拙作《不能承受的故乡底层沦陷之重》等,是一出出看不见泪水的《游子吟》。

  这些文章揭示了故乡的四重沦陷:工业化导致的蝉叫蛙鸣、田园生活的消失;城乡二元化带来的社会结构失衡后的乡村空壳;现代化对舞狮耍龙、社戏聚会等乡村文化的涤荡;底层腐败带来的社会正义和司法正义的破败。种种沦陷,步步惊心。

  其实,对故乡的变迁,我一向愿意从正面解读。看到乡亲们能天天围着电视看《梨园春》(河南卫视一档著名的戏剧节目),我就劝慰自己不必怀念家乡那爿小小的戏台;看到超市走进村落,我就劝慰自己不再怀念那带着童年憧憬的“代销点”;看到收割机轰隆隆走进麦田,我也劝慰自己不必留恋那跟着大人背后捡麦穗的金色记忆……

  因为自己要享受和沉湎那田园生活的美好记忆,就不愿意故乡发展,就不愿意乡亲们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谁都没有这样的权利。那些把落后当作美好记忆、把挨饿当青春无悔的逻辑,是最荒诞不经的。问题是,和田园生活、乡村文化一起沦陷的还有太多无法失去的东西,诸如司法正义、农村青年的上升通道。

  2012,我的故乡遭受了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一重沦陷:心灵的沦陷。农民几千年来安土重迁、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信仰沦陷了。

  2012,我失去了母亲的坟头,失去了心灵的皈依之所。我没有失去故园,却失去了故乡。我空无所依,成了一个真正的流浪儿。

  那坟头前面长臂高扬的推土机,是21世纪乡村沦陷最生动的场景和写照。2013,拯救乡村,急不可待,需要一场真正的“乡村建设运动”。

  历史很吊诡。此次平坟的河南,正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河南村治学院的院长彭禹廷就是南阳人,而梁漱溟先生则是该院的教务长。历史跟河南人开了一个玩笑,还是河南人跟历史开了一个玩笑。

  目下,一场“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如火如荼,你看到的更多的却是修马路、盖高楼、种大树——它离真正的乡村建设还有很远的距离。

  2013,愿“新农村建设”能够承续80年前那场“乡村建设运动”的薪火,让推土机走开,让村民自治;让破坏走开,让文化生长。去真正弥合城乡差距,重建乡村社会,让更多的游子找回故乡。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