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经济新闻·理财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经济新闻·理财
上一篇  下一篇

资产管理大发展背景下的小投资者

2013年03月0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月下旬,证监会开始就私募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更早之前,由于新基金法即将实施,证监会允许保险和券商从事公募业务。基金公司各类子公司也正开办得如火如荼,信托公司人员大批跳槽到基金子公司。

  看起来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但这个新的繁荣阶段,对普通投资者,尤其是小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上周,资深行业人士,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守仁对证监会征求意见的私募基金办法给出了反馈,其中一条是,他认为合格投资者的门槛太低了。

  证监会征求意见中,认为个人买私募产品的门槛,需要满足三条中的任一条:家庭金融资产不少于200万元,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20万元,最近三年家庭年收入不低于30万元。按照证监会这个数字来,小投资者“跳一跳”是够得着的。

  但王守仁的意见是,这三个数应分别提高到500万、30万和50万才稳妥。这一小小调整,那些刚好够得着线的工薪阶层又够不着了。

  当然提意见的人是从风险方面来考虑。但不管最终怎么修改,有一点是确定的,小投资者的投资渠道选择并没有变多。

  比如私募基金,现在好的私募认购门槛300万、500万,甚至上千万;基金专户、房地产信托等等,门槛都不低。可以这么说,现金资产低于100万,可以选择的产品仍然集中在公募基金中。

  虽然小投资者的渠道没有缩减,但高净值投资者的渠道更多了,他们会遇到更多风险收益配比合适的产品,更大的投资范围,随之而来的是,财富鸿沟在扩大。

  简单地说,马太效应。

  即使在公募基金这个大家都可以投资的领域中,基金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多,小投资者如何选择基金成为难题。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需要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帮你挑选产品,设置组合,平衡资产结构。

  但这同样遇到一个难题,市场上做得好的第三方机构,无一不是偏爱高净值客户的。

  这不是一个小投资者应该欢欣鼓舞的年代,在产品和机构都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时候,如何不让手中的钱贬值,如何获得相对更好的回报,也许需要付出更多精力。

  □吴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