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时预示着——在线状态的随时随地,客户需求的随时随刻,以及服务提供的随叫随到。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即时将成“杀手级”战略,不无夸张地说,未来得即时者得天下。
□书评人 杨吉
第三次革命、第五次浪潮,迈克尔·塞勒说的是移动互联网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作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波——信息革命,人们对此不难理解,可怎么就有第五次浪潮了呢?在“未来学大师”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浪潮”是被当做“产业革命”意义上来使用的,换言之,“第三次浪潮”与“第三次革命”说的本是一回事,那么,塞勒的“多出的两次”又从何说起呢?
首先,塞勒是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划分阶段的。他认为,技术专家共创造了五次信息处理的浪潮:第一浪,大型电脑;第二浪,小型电脑;第三浪,台式电脑;第四浪,互联网个人电脑;而第五浪,正是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以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为前提。譬如,当iPhone手机成了街机,当3岁小孩都会玩iPad,当运营商逐步淘汰GSM技术并提出3G甚至4G,当手机应用APP层出不穷、包罗万象,当更多传统产业开始对接移动技术,当人们生活娱乐工作学习日益依赖手机……你可以说,移动浪潮汹涌来袭,如果没有做好冲浪准备,无疑将会被波浪卷走或湮没。
这就是迈克尔·塞勒——一位软件企业家在《移动浪潮》中要诠释的主题。不过很可惜,同样的话若放在十年前,算得上“预言”;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最多叫“强调”。的确,塞勒列举了很多例子,无一例外地在证明诸如黑莓、iPhone、三星Galaxy note之类的设备是如何改变阅读、医疗、学习、娱乐、社交、金融、政治、管理及更多领域的,但这都已经是既成事实。因此,塞勒的那些“颠覆性变革即将到来”或者“移动智能改变世界”等结论性语句充其量只是一个“实然”判断,绝非“应然”判断。
从某种角度看,《移动浪潮》可谓现代移动技术应用的案例集。例如,让我们举个看医生的例子。塞勒说,如果你感觉自己病了,你或许可以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联系一位在印度的医生。他(或)她为你诊断和治疗,花费的费用却只有在美国看医生的几分之一——也许只有5美元至10美元。还有像教育,塞勒介绍道,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一所普通中学,有超过85%的学生在iPad上做作业,而且他们发现这个设备对科学、英语和算数特别有用。他认为,平板电脑就是为主动学习而创造的。这个屏幕可以听从指令,显示相关内容。在教科书中,学生们可以读到维多利亚瀑布的文字介绍,并看到它的照片。在数字教材中,他们可以看到瀑布从悬崖倾泻而下的情景,听到它的声音,并且可以随心所欲地探究它,穿过赞比西河满是鳄鱼的水流以及瀑布下的地层结构。另外,在他看来,录制音乐的发行从在商店销售的物理介质的CD转变为以数字格式下载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受益行为。
读者或许会对塞勒有关移动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的完全肯定的观点提出保留意见,但不可否认,他为未来所描绘和展望的美好前景确实令人着迷,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让人增长见识、启发思考。例如,移动技术也在助力发展中国家。在肯尼亚,一套称为M-Pesa的移动支付系统可以让缺少银行、ATM机、固定电话和互联网络的边远地区进行商务活动。在中东,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体对“阿拉伯之春”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塞勒在称赞了移动技术的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在关注移动技术的监视与跟踪能力。他说,依靠目前的法律,还不能彻底解决移动技术带来的隐私问题。
迈克尔·塞勒对移动互联的将来自信乐观,他在书中的几个提法倒颇为创新。其中一则,塞勒将移动智能技术比喻为曾经推动工业革命的“电力”,因为该技术将推动信息革命超越传统信息处理局限的临界点。又一则,塞勒指出移动技术将促使很多公司用软件替代原有的实体产品和服务。
诚如塞勒所言,软件的兴盛,一方面意味着大量的创业公司进入传统高壁垒的市场;另一方面,消费者将享有由于中间成本减少而实现的更低价格,以及更直接和个性化的服务。不过,还有一层含义是塞勒没提到,但我们应该体会到的,那便是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的应用更讲究“即时”。即时预示着——在线状态的随时随地,客户需求的随时随刻,以及服务提供的随叫随到。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即时将成“杀手级”战略,不无夸张地说,未来得即时者得天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