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书评周刊·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书评周刊·文学
下一篇

翻牌的乐趣

2013年03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哈扎尔辞典》

米洛拉德·帕维奇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1月

  帕维奇把前人的文学实验综合成一个整体,他挑选其中最具有娱乐性的部分,尽量抛开小说家的社会义务。他构造了一个想象力的葡萄园。

  □书评人 张旋

  《哈扎尔辞典》是一本构思精巧的实验小说,它以辞典的形式将故事分成几组相互呼应的词条。从辞典方面来说,它由红、绿、黄(分别代表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三部辞典组成,每部辞典内有若干词条。词条之间互相补充和呼应,就像维基百科那样以站内超链接将词条连接成一体。从小说的角度看,它是以列词条的方式塑造角色,又以角色轮回的方法从一个词条不断产生新的词条。简单地说,这是一个被重复讲述好几遍的故事。每一遍都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细节,其不变的结局就像诗的韵脚一样逐次更新读者的理解力。

  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1929-2009)出生于贝尔格莱德,是一位喜欢叨烟斗的诗人、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他大器晚成,三十八岁才出版第一本书,五十五岁出版《哈扎尔辞典》(1984)。但从书里那些虚构的巫术、幻像来看,他又是个叼着烟斗的老顽童。相比较同类作家,博尔赫斯处理相同题材时就从未进入如此荒诞不经和天真灿烂的境地。

  小说围绕一部虚构的《哈扎尔辞典》写成。这部辞典首先由哈扎尔公主阿捷赫手下一帮捕梦者根据他们捕到的梦为词条编纂而成。通过《哈扎尔辞典》,哈扎尔人可以造出天神“亚当·喀德蒙”(阿拉伯语是阿丹·鲁阿尼)的肉身,并通过这位天神抵达天主所在之处。为了破坏这个计划,天主托梦给哈扎尔可汗两句话“天主看重你的意愿,而不是你的举止。”并唆使他邀请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圣徒来哈扎尔为捕梦发起宗教大辩论,从而将三大教派的圣徒和魔鬼一同卷入《哈扎尔辞典》的编纂、出版和发掘修复工作。每一教派都会在某一世纪同时出现一位对《哈扎尔辞典》感兴趣的信徒(或者学者、博士),而三大教派的魔鬼则设法阻挠并陷害他们,使他们三人相聚,其中两人相互残杀,第三人被定罪。

  实际上,本书的幻像和结构都非首创,我们可以在博尔赫斯(巫术、梦、镜子和虚构文本)、马尔克斯(世代轮回、魔幻现实主义)、翁贝托·埃科(虚构的中世纪历史)那里找到这本书的渊源。除此之外,古老的宗教思想在本书里也根深蒂固。比如作为天神亚当·喀德蒙肉身的《哈扎尔辞典》就像《圣经》里人类建造的“巴别塔”(上帝害怕人类窥破自己的秘密,就蓄意破坏掉它)。作为睡梦之神,他又有点像印度教天神毗湿奴(大黑天)。

  帕维奇把前人的文学实验综合成一个整体,他挑选其中最具有娱乐性的部分,尽量抛开小说家的社会义务。他构造了一个想象力的葡萄园。想从这本小说里寻找社会批判观念,就像想在葡萄树上摘子弹。阅读这本书也像在葡萄节里收获葡萄,虽然原作者将故事分散打乱,故意创作一部无头无尾的小说,但是第一次阅读就以随机翻到的词条开始并不明智,最好还是先收集哈扎尔王国的背景,再按年代顺序将角色梳理清楚,此后你才可以任意翻查这本“辞典”,并寻找词条之间新的联系,将阅读进一步深化,直到你的思维也分裂成一组组词条,就像整理好的一叠扑克牌。

  阅读这本书也是享受“翻牌”的乐趣。这本书塑造了一个怪异的世界,与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完全不同。“不是……而是……”式的句型(相似的、潜在的、不完整的)在书里比比皆是:“最后一批云燕飞过了多瑙河,它们翻转身子飞翔,水面映出的不是它们乳白色的胸脯而是黑色的背脊。”“我的母鸡不会下金蛋,先生,但它下你我所下不了的,它下的是年月日……破壳而出的不是雏鸡,而是蛋主人生命中的一天!”这本书以阴、阳两种版本同时发行,同样是蕴含“不是……而是……”的乐趣:“阴本里有几句不是这样的,而是那样的!”

  这本小说里所描写的幻像新鲜、甜美,大部分互相指涉,就像从衣领上引入的一根线,先在前胸绣了一朵花,又在袖口锁了一道边。但也有时候,帕维奇的想象力有点泛滥(一页里会出现十多个怪异的幻像),就像顽童爱玩恶作剧,纯粹为怪而怪。比如描写由魔鬼幻化成的卢卡列维奇夫人:“她双足的脚趾上该长趾甲的地方都长着牙齿。她把两只脚掌紧贴在一起,用脚上的牙齿贪婪地嚼着投掷下来的面包,但由于没有可把面包吞下肚子的进口,于是嚼烂了的面包泥全撂在她脚边的灰尘里……”这里的幻像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但却没有给读者提供消化这些想象力的方法。

  哈扎尔辞典的故事很有趣,但也很琐碎,虽然经过精心的构造,仍然难以让人归拢形成某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相关性。它就是一个非学术性的巫术、神话大杂烩。读者会读得很开心,但找不到某种失落文明的文化内核。小说里的哈扎尔王国每一件事都怪异,而且是各有各的怪异,找不到法则来统一它们。哈扎尔王国在历史上确曾存在,但经过帕维奇这本书的渲染,它更像一个不可能的存在。

  实际上,《哈扎尔辞典》的评论者处境尴尬,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历史背景知识,将意识不到小说里历史和虚构的界限,因而很难避开“轻信”和“盲判”的陷阱。而一个有足够历史知识的评论家如果热心地从历史角度诠释这本书,那又会像个掉书袋的学究一样不受欢迎。帕维奇肯定更喜欢读者自己动手拼凑细节,解读这本书。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像拼图一样的书了,但这本书更像一把篾片,读者买去可以编成一个鱼篓或其他类似的东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