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书评周刊·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书评周刊·关注
下一篇

徐卫东 编辑要使选题焕发光彩

2013年03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200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并进入中华书局工作,现为中华书局人文图书编辑室副主任。编辑代表作有《万历十五年》《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中国方术续考》等。

  □徐卫东(中华书局)

  从业十多年,在我编辑的数十本书中,有过失败的策划,目前最能带来满足感的大约非黄仁宇作品莫属。

  最早知道黄仁宇,是在大学时期。上班后,中华书局给了我一个做黄仁宇作品的平台。现在回想起来,对于一个编辑来说,冲劲、韧性、想法和推广能力,这些都是不可缺失的素质。

  我2001年到中华书局,2004年开始有机会提出做《万历十五年》(以下简称《万》)新版。为了取得黄的家人授权,我疯狂搜索网页,最终找到黄培乐先生的一个老邮箱,11月9日发了一封说明中华书局出版《万》书经过以及考虑新版计划的邮件。2005年春节期间去国外度假,随身带了一本《万》,重新通读,留心差错,还跟家人说黄作为神品,众多模仿者竟有号称超越黄者,并为此感到有点儿不平。那时候,联系授权一点消息都没有,但我已暗暗为新版做准备。

  2005年7月26日,黄培乐回邮,距我发信已8个多月了。此后一直来回讨论合同细节(中间还存在语言障碍),直到2006年2月初,新版合同才签订。新版出版后,我又想搜集整理出版黄仁宇集外文字,这就是后来出版的《现代中国的历程》。因为存在版权方面的疑问,从洽谈到2010年2月签合同,花了三年多的时间。

  一本书的诞生,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虽经辛苦劳作,但因故无疾而终,并非不可能。在黄仁宇作品出版之前,这种深深的无望感一度在脑海徘徊。联系版权,多方查找资料,考虑如何补充文字,逐步完善策划意图……常常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没有什么进展,焦虑时时袭来,但我知道,有个很好的目标就在那里,值得你为它付出努力,于是坚持下去,往前推进。

  编辑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好编辑不能仅仅只会做来料加工,而是要使选题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同事的讨论给我启发,自己也深入研究市场上老书新版,最终确定了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我明确阐述新版策划意图是:一是“重新认识经典,开拓阅读层面,深度普及”;二是进行“差异化定位,提升中华书局版《万历十五年》竞争力”。在具体做法上,我在策划案中提出三个方面:(一)扩充更加丰富的内容;(二)拓展更新的阅读层面;(三)制作更有吸引力的封面。《万》新版分图文和纯文字两个版,与中华书局和三联的老版大大不同,引起媒体关注,至今销售合计43万册,三联的老版本也在推广热潮带动下有了较大增长。这可以算做老书新版激活市场的一个例子。

  对一个选题,名称、开本、纸张、封面、图片、版式、推广语……编辑需要考虑到的细节非常多。一个到位的思考,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黄仁宇集外文字,我拟名为《现代中国的历程》,既是揭示黄仁宇研究中国历史意在观察现代中国何由诞生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也是暗合时下社会关注中国该怎样实现现代化的思想潮流。这个书名跟我对黄仁宇著作的理解有关(我在《万》新版策划案中说:“他给公众讲述明朝的故事,无非也是要退后五百年,看清现代中国之来路。”),也是借用台湾多年以前的一部论文集名称。这个书名不仅得到黄培乐的肯定,也获得诸多读者的认同。该书封面上还加了两行推广语与一段黄仁宇自述,与书名互相呼应,极大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图书出版以后,我有选择性地寄一些样书给媒体朋友及书评人、学者,并与他们保持联系。我相信当图书符合他们的期望时,才有可能获得关注。《现代中国的历程》后来荣登各类榜单。对自己编辑的黄仁宇作品,我先后写了三篇文字,刊发于《南方都市报》《中国编辑》等,也发在豆瓣(阅读量最高有到8700次),以便读者理解与选择。微博兴起后,我直接披挂上阵,推荐图书,回应读者。说句玩笑话,如果在大陆推举黄仁宇作品最佳推介人的话,我也许有望获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