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书评周刊·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书评周刊·关注
上一篇

肖风华 做编辑,先过自己那道坎

2013年03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2003年进入广东人民出版社工作至今,现为该社副社长,人文社科学术类图书编辑。编辑代表作有《革命年代》《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大地主刘文彩》《父母昨日书》等。

  □肖风华(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不算好行当已经很久了,夕阳余晖,也有些许悲壮的绚丽。好编辑我不敢当,但对于刚入行或准备入行的年轻朋友,我想说的是,想做一个基本合格的人文社科类编辑,先过自己那几道坎。

  第一道坎:理想主义

  很多年轻朋友一腔热血投入出版业,却发现“做自己喜欢的书”成为奢望。进出版社的第一年,我写了无数的策划方案,不是找不到作者,就是被作者拒绝;不是被上面否掉选题,就是审读不通过。我第一个真正的选题是《指尖的飞翔》,这本最早的全国高校BBS小说集卖得还不错,最重要的是,我变得“成熟务实”,这让我得到了更多来自前辈的出版资源。

  理想遇到现实,坚守还是退缩?有策略的妥协是你和现实发生关系的一个不算坏的选择,前提是:充分了解现实。

  第二道坎:思想厚度和学术水平

  一个成熟编辑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打磨。编辑、策划大家、名家的书,要能够和文本对话,在对话中碰撞出火花,有分寸地介入,这是一个合格编辑的基本要求。人文学科是相通的,先思想再学术,相关知识不懂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作者的核心思想和叙述方式。弄清楚思想脉络和学术范式是一个基本要求。我学中文出身,做高华先生的《革命年代》时,明显缺乏中国现代史和革命史的知识,但在先读完高华先生的成名作和《革命年代》的稿件后,我对他的思想有了大概的了解,对相关历史学研究方法和近现代史研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许可的范围内,我与病中的高先生就太子孙科、延安整风、革命叙事的表述以及对杨尚昆日记的解读等问题进行了大量商议,就其中的一些提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度的高先生也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我的看法,与高先生的愉快交流最终使《革命年代》通过了审读,没有这些交流改动,再好的书都有可能遇到出版瓶颈。

  第三道坎:市场意识和沟通能力

  有重大价值的书叫好不叫座怎么办?第一是需要有低端图书赚钱补贴高端图书的能力。当然,人文社科类图书也盈利,但力度不大。第二是需要想办法提高高端图书的市场影响。沈志华老师的《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是2005年出版的书。2012年底的新版更换了封面,叙述手法上更注重故事性,加大了营销力度,一面世就受到市场的关注。2013年出版的沈老师的《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出于长远考虑和一些客观原因,我们选择了和汉唐阳光合作,进行了大量的沟通。面对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市场战略是一个合格编辑赢得市场的重要方面。

  第四道坎:新旧观念的结合

  新和旧只是时间维度不同的两个概念,这里面没有什么优劣高低进步落后之分。比如包装和反包装一直是编辑和发行之间争论的问题,编辑黄灿然先生的《奇迹集》时,对于封面和版式设计出版社内部有些争论,最后天然去雕琢的方案压倒了抢眼球的方案,后来的市场表现证明这个决定是符合这本书的市场定位的。好书都是“做”出来的,是内容大于形式还是形式大于内容,是需要一个编辑灵活把握的。

  第五道坎:自身定位

  一个好编辑,是不可能不经历过一些事的,约稿后报批不过,怎样面对作者的质疑甚至误会?被举报,是检讨还是强硬反对?有价值的书出版后亏本,怎样面对严格的经济指标考核?我们是学人、知识分子、生意人、媒体人还是别的什么?这是一道最难过最纠结的坎。但一个好的编辑,不应该生活在苦难和格格不入之中,那是政客和思想家的事情。拯救不是编辑的责任,让读者对生活充满希望,是编辑的最终目的。

  这道坎,你必须迈过,没有人能在自责中传递出阳光的气息,越过了这五道坎,你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了,照着镜子,对着自己编辑的图书,过得了自己这一关,你可以对得起“好编辑”这个称呼了,只可惜,我还没做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