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书评周刊·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书评周刊·关注
上一篇

余桂林 辞书编辑的快乐成长

2013年03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厦门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学。2002年入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做图书编辑。现任商务印书馆汉语出版中心主任助理,现代汉语辞书编辑室主任。

  出版家陈原先生说过:“编词典是一份苦差事,其苦的程度简直不可想象”,“我说编词典的工作不是人干的,但它是圣人干的”。陈老说的主要是辞书编纂者的辛苦,作为参与辞书后期编加的编辑,我们能感觉到编者的苦,更能在学习中体会到编辑辞书的快乐。

  □余桂林(商务印书馆)

  我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谈一点做编辑的体会。

  一、研读原稿,体会匠心。编辑接到任何一部书稿,都会对该书稿有一道审读关。对于辞书编辑来说,这一关尤为重要。辞书是综合性、知识性、系统性特别强的图书,通过研读原稿,我们不仅要把握书稿的内容质量,更要在此基础上,理解书稿的体系架构、体例设置等方面的安排。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在编写之前,吕叔湘先生专门拟写了一份约4万字的《〈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供编写人员参考使用。我们如果不熟悉、不了解这份《编写细则》,贸然对某些自认为不合理或不正确的条目做改动,很可能就改错了。《现汉》的每一版修订,修订者都会吸收最新的学术成果,对某些条目的释文进行改进和创新。 

  《现汉》第6版,修订主持人江蓝生先生根据读者对释义提示词“比喻、形容、指”等使用上的困惑,在这方面做了专题研究,并把成果落实到条目释义中。我们编辑在碰到这些改动时,都会去细细体会,感觉其中改动的奥妙,当然也能发现个别需要进一步推敲的地方。通过编辑《现汉》,我们也在学习《现汉》的科学精神,借鉴《现汉》的编修经验。

  二、团结合作,虚心学习。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合作,一是编辑团队与作者团队之间的沟通互动;一是编辑团队内部的协助配合。编辑对书稿的任何修改,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和提升书稿的质量,但以一种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态度跟作者提出问题,作者即便认同编辑的观点,往往都不会用很明确的态度接受编辑的意见;如果编辑换一种商量和学习的姿态同作者沟通互动,双方意见经常会很容易达成一致,好的意见就会被吸收,这样既团结了作者,也实现了编辑自身的价值。

  商务印书馆的辞书编辑,除了日常的编辑业务之外,通常都会有自己在辞书方面的专长,或有意培养个人在某方面的专长,包括单字字形、字词拼音、释义用语、例句、专科词条、百科知识、标点符号使用、词类标注等方面。商务对重点辞书的编辑管理,通常都会组建项目组,由责任人或责编主要负责,到编校后期,启动有各方面专长的编辑共同参与专项审读和检查,这个过程中,编辑们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既保证了产品质量,也增长了编辑个人的业务水平。

  三、耐心细致,逐步推进。辞书编写是个系统工程,是个完整细密的整体,责编也应顺着编写工序去加工处理,使工作流程环环相扣,各个步骤之间可紧密衔接,但不能随意删减缺省。删减缺省的后果要么是降低标准、损害图书质量,要么就得到临末了去补课,最后费劲费时误了工期,还可能留下差错隐患。所以,辞书编辑也要学习“水磨功夫”,在对书稿的反复打磨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四、图书出版,及时总结。我们在重点辞书出版后,责编都会及时做项目总结,介绍该辞书的特色及编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自己和他人以后处理同样的问题提供借鉴,往往下一个新选题也就在总结中产生了。

  此外,我们编辑部内部定期召开总结会,请责编介绍项目的成败得失,其他同事参与讨论,彼此间进行头脑风暴,脑力激荡,进而实现教训同记,成果共享。编辑的个人能力在不断总结中逐渐提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