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珐琅厂生产线免费开放,市民可前往了解景泰蓝历史、制作工序等
| ||
| ||
| ||
|
新京报讯 (记者卢漫)制胎、掐丝、点蓝、磨光……叶圣陶曾在《景泰蓝的制作》中描述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的制作工序。作为全国景泰蓝行业中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近日,北京市珐琅厂免费向公众开放生产线,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之美。
景泰蓝与玉器、象牙雕刻和漆雕并称为北京四大名旦,有着600多年历史。为了让更多老百姓了解景泰蓝,除农历大年三十和初一外,北京市珐琅厂的生产线都会免费向老百姓开放。
铜线压成扁丝,工匠师傅将丝掰出各种样式,贴在胎体上。经过这道工序,景泰蓝上的图案便“勾勒”出来。从形状各异的紫铜胎体,到色彩明快的景泰蓝,共要经过4道工序。北京市珐琅厂董事长衣福成说,每个工序都有很多细节,所以每件景泰蓝作品需要3至5个月才能完成。
今年,北京市珐琅厂还将举办设计大赛。衣福成介绍,大赛是面向全社会的,“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并弘扬这项传统制作技艺,也希望能有更多站在‘局外’的人,提出新的设计理念。”
去年6月,国内首个“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在北京市珐琅厂建成,目前已有5万多人前来参观。未来两到三年,还计划建成“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二期,衣福成说,二期将会包括景泰蓝的历史,部分老景泰蓝作品以及一些老设计大师的设计手稿。
景泰蓝制作工序
1 制胎
景泰蓝的制作材料是紫铜板。按照图纸,将材质合格的紫铜板裁剪为不同的扇面或圆形,用铁锤将其打制成瓶、盘、碗、罐等各种形状的铜胎。北京市珐琅厂供图
2 掐丝
将铜线压成扁丝,每个丝的宽度在1至1.5毫米间。掐丝艺人按照图纸,用镊子将丝掰出各种图案纹样,蘸上白芨,贴在胎体上,经过烧焊,使丝与胎体固定。
3 点蓝
点蓝艺人用滴管将各种颜色的釉料填入丝间,釉料不能高于丝,经过烧结(又称烧蓝),釉料下沉,再反复3次,釉料的高度与丝相平。
4 磨光
景泰蓝表面比较粗糙,需进行打磨。技师要在40℃的水温中,先后用粗细程度不同的砂石等打磨,最后布轮抛光。若是异形景泰蓝,则需要技师将其放在盛水的木桶中一点点磨光。
■ 揭秘
故宫里掌握景泰蓝纹样规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曾为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做出很大贡献。
早先的作坊里都是师傅带着徒弟拓样,口传心授,没有图纸,点蓝师傅们也都是在手心里调色,不肯将技艺全部告诉徒弟。这并不利于工艺的传承。
1958年,曾在梁思成、林徽因创办的清华大学营建系深造的钱美华,来到北京市珐琅厂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工作。为了解景泰蓝的发展历程,经梁思成推荐,钱美华找到了当时在故宫博物院兼职、任陈列部织绣研究组业务指导的沈从文。
故宫内的景泰蓝很多,有几个房间甚至摞到了房顶。沈从文给钱美华出了个点子,让她到故宫临摹图案。
于是,钱美华和工作人员商量好,进入故宫存放景泰蓝的珍宝馆,一早儿进去,晚上出来,经常一干就是十多天。无论酷暑严寒,钱美华坚持临摹,终于掌握了传统纹样的规律,也找到了不少失传的图案。
在珐琅厂担任设计师期间,钱美华对景泰蓝的造型进行了规格化,按图生产。她还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景泰蓝创作教材《景泰蓝创作设计》,毫无保留地将造型、纹样规律和配色方法教给大家。
■ 背景链接
梁林夫妇曾“抢救”景泰蓝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清朝道光年间,景泰蓝制品受到西方人青睐,开始作为重要商品外销。1937年因战争爆发,外销中断,许多珐琅作坊倒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景泰蓝行业已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政策保护扶持景泰蓝工艺,这一行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曾致力于景泰蓝工艺的恢复和保护。1951年,他们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抢救景泰蓝的工艺美术小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韩萌 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