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书评周刊·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书评周刊·艺术
下一篇

“逝者面具”后的墓葬美术

2013年03月3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

作者:郑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2月

定价:50.00元

  □书评人 马凌

  《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是一个有些“误导”的书名,那些希望看到“玉覆面”、或者展开联想双翼一路想到“阿伽门农的金面具”、列维·施特劳斯的“印第安人面具”的读者,恐怕会略感失望。

  这里没有实体的死者面具,这里的“面具”展现的是古人建构的诗化的“死后世界”,它既涉及物质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视觉的语言,也关联社会的权力机制、大众的文化想象和小群体的身份认同。“死生亦大矣”,当古人将观念世界转化为一套墓葬艺术,这过程如同给逝者戴上面具,“仅仅是事实的折射,而不是事实本身”。而作者希望做到的,是如考古挖掘一样科学地、小心地摘下这面具,尽可能还原逝者真实的面容、以及环绕着逝者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的、心态的、技术的、多重复合的“幽暗角落”。

  此书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的论文集,《逝者的“面具”——论北周康业墓石棺床画像》只是15篇论文中的一篇,全书所讨论的范围集中在两汉到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图像。与一般治美术史的学者不同,郑岩是考古学出身,又曾任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和副馆长,正如同巫鸿的人类学博士学位颇为他的美术史研究加分一样,考古学与美术史的结合,使得郑岩的研究有了厚度和深度。

  作为巫鸿的长期合作者和译介者之一,他响应巫鸿的提议,希望将“墓葬美术”当作美术史的一个亚学科,就像书画、青铜、陶瓷或佛教美术一样,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墓葬美术是传统中国历时最久、植根最深的一个礼仪美术传统,无论是时间的持续还是地域的伸延,都在世界美术史上无出其右。它也是考古信息最为丰富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系统,包涵了建筑、器物、绘画、雕塑、装饰、葬具、铭刻书法以及对身体的处理。”显然,“墓葬美术”比“礼仪美术”、“纪念碑性”、“美术考古”等提法更为审慎和精确,既可以将曾布川宽、杰西卡·罗森、邢义田、包华石等海外学人的研究纳入,又可以整合宿白、徐苹芳、俞伟超、孙机、杨泓等老一代学者的考古发现。事实上,在墓葬美术这个领域,近年来佳作迭出,郑岩的这部论文集,就可以视为他与以上当代学者不断“对话”的产物。

  如果说郑岩与汪悦进合著的《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是“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史”(李军语),有史景迁式重视叙事的倾向,某些地方为了达成故事的圆融自洽,难免有所发挥。那么这一部《逝者的面具》则步步为营,深心明眼,时时体现出作者的自我警醒和边界意识。譬如郑岩擅长“细读”,穷尽一所墓葬的考古报告、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常于细节处发他人之所未见。但是他又深知:“一座墓葬往往同时具有一些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征,前者可以支持我们通过该墓葬来研究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现象,后者会引发我们新的思考维度,避免了面对大量材料进行归纳研究时的粗疏。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即,有可能对细节做过度的解释,或者将一些局部的结论扩大化。”行文当中,这种自省处处可见,难能可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