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灵笔记(12)
日本九州岛宫崎县最南端的串间市,有一座名为“幸岛”的小岛,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一群日本猴而声名鹊起。这群猴子甚至改变了人类对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张劲硕(动物学博士)
日本猴,亦称日本猕猴、雪猴。它们和生活在我国的猕猴亲缘关系最近,可以“通婚”,而且所育后代仍可继续繁殖。然而,生活在幸岛的日本猴因为有了一只名叫伊莫(Imo)的母猴而使它们变得与众不同。
1947年,日本灵长类学家开始研究幸岛的日本猴;经过5年的“猴口”普查,1952年,研究者已经比较清楚地掌握了“猴口”结构,并可以识别不同的个体。为了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科学家开始用红薯引诱猴子。由于红薯上有很多泥土,猴子们吃之前都会用手掌揉搓一番,把红薯抹擦干净点儿。
就在1953年9月的一天,一只一岁半的小母猴把红薯拿到溪边用水清洗。这样一来,她不仅最有效地把红薯清理干净,而且因为沾着水吃而不至于匆忙进食的时候噎得打嗝。她妈妈看到了女儿的举动,并很快跟着模仿。其他的小伙伴也随之学习开来。
因为这一行为震惊了研究者,他们为了记住这位小女孩,特为她起名伊莫,在日语中是薯类的意思。伊莫的口味重,喜欢吃咸的,她后来就把红薯拿到海水里去洗。结果,她的妈妈、朋友、邻居又开始效仿这一做法。到了1958年,整个猴群的80%的青少年(2至7岁)和20%的成年都会洗红薯。1962年的统计显示,全群75%的成员都已经学会洗红薯。从此,非人灵长类的文化存在得到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
更有意思的是,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即使为生活在内陆的一些日本猴提供红薯和水源,它们也不会洗。所以,文化在起源的过程中可能与个体的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伊莫的一岁半相当于我们刚上小学的时候,创造力非常强,而学习者也大多是年轻猴,且女孩比男孩学得更快。但是,上了岁数的往往学不会,或者不愿意再去学习。伊莫虽然早已逝世,但她所创立的洗红薯文化得到世代相传,至今幸岛的日本猴大多都会洗红薯。
文化正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记录着整个活动的过程,最终成为历史发展的沉淀。在对日本猴研究之后,科学家继而在黑猩猩、卷尾猴等更多灵长类中发现了文化的存在和差异,为人类文化研究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