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书评周刊·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书评周刊·文学
上一篇

阿丁的文学逃离

2013年04月0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寻欢者不知所终》
作者:阿丁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年2月

  □书评人 梁鸿

  我对阿丁的小说集《寻欢者不知所终》有自己的看法。文学本身一直在逃离,阿丁和阿乙的作品,其实可以看做新文学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逃离。

  和余华的暴力不一样,余华的暴力是暴力的书写,写“文革”里面非常残酷的东西。阿丁一点不暴力,写得非常平淡,读他的小说完全是日常状态下的存在,他的小说非常散,比如第一篇叫做《人奶》,写了两个兄弟,因为突然对乳房产生了兴趣,由此展开了残酷的人生。阿丁没有用特别残酷的手段写残酷,而是用特别日常的手段写,这个日常是蕴含在人生活的内部,他写的不是逻辑的人生,也不是理性的人生,而是在我们日常的人性的下面掩藏的一种非理性和非逻辑,并且这种非理性和非逻辑以如此正常的方式出现,如此日常的方式出现,这是他的“暴力”。读了之后,觉得原来人竟是这样存在的,原来我们是有如此意外的东西,不断地意外。

  如果我给阿丁小说做一个命名的话,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断裂性。这个断裂既包含人文内在的断裂,也有小说审美突然断开的断裂。包括他的《成人礼》,写的就是一个刚入校的大学生和一个已经成为文艺青年的老油子的大学生,这个文艺青年因为大学管得非常严,他就和女朋友找了一个地方同居,这个少年非常崇拜这个老油子,最后出了一个事情,因为这个老油子没有在,这个少年就承担了责任,被抓了。按照通常逻辑,这个老大学生肯定会非常内疚,会保护他,或者主动承担错误,阿丁没有这样处理,最后这个人没有承担任何责任,他就是把这个男孩推向了人生不可知的状况,这个男孩被迫退学了。阿丁为什么这样处理呢?我们人性里面是不是有这样残酷的一面?其实这样处理非常正常,其实人性就是如此残酷,但是它又构成了最普通的人生状态。

  《寻欢者不知所终》写得非常有意思,一个妓女爱上了她的嫖客,这个嫖客非常温柔,他自己又有所图,他让这个妓女作为第三者来迫使他老婆离婚,然后这个寻欢者就不知所踪了,最后这个妓女去报案,但是她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什么都不知道。最后是谁逃离呢?不仅是这个嫖客在逃离,其实是我们把自己隐匿起来,我们不愿意看到自我。所以我们读阿丁的小说,可能会有一种特别意外的、断裂的启发,但同时意识到可能这就是我们的时代,就是我们的自身。

  我在做的梁庄调查,是基于社会意义的层面,涉及多人,他们也在逃离,从村庄逃离,来到大城市每个边缘的角落,最终他们找到了什么呢?可能和阿丁笔下的个体存在的逃离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办法作为个体存在,他们还是被作为一个符号存在,这是两个层面的存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命题。所以我觉得就文学而言,就文学内在审美而言,阿丁写的更多是人自我存在的境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