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上一篇

招留学生:为何人家贴钱,我们创收

2013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大学小言

  放长视线,着眼未来,招收聪慧的外国学生,以及支持贫困国家的学生来华学习,其实是“最好的投资”。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不说主要承担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北京语言大学,单就一般大学而言,行走在校园里的留学生,不仅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是文化多样性以及大学声誉的绝佳体现。

  据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编印的《2011招生简章暨报考指南》:“北京大学每年接收5000多人次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无论在教室讲堂还是在未名湖畔,你都有可能与来自异国的学子相遇,结下深厚的友谊。”此乃广告文字,倾听时必须略打些折扣。在我看来,谈留学生数目,应严格区分汉语培训与专业课程;北大引以为傲的,应该是后者。

  为庆祝北大中文系创建一百周年,我请人专门统计,得到如下三组数据:北大中文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毕业生中,留学生占14%;若统计1998-2008年间毕业生,则留学生占26%;当下(2010)在校生中,留学生占23%。这里所说的留学生,不含短期培训,是指那些进入专业课程,准备拿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记得汇报工作时,校长对此数字特别感兴趣,说哪一天我们的数理化也能如此,那就太好了。这当然是专业特殊性决定的,吸引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来北大学中国文学,远比让他们来学物理化学要容易得多。

  查《香港中文大学概览及统计资料2012》,当年就读港中大的交换生(本科生)总数是1361名,来自29个国家及地区,其中排前十位的是:美国384名、新加坡209名,日本122名、中国内地107名、加拿大96名、荷兰64名、韩国50名、澳洲48名、英国41名、丹麦33名。如此留学生(交换生)分布图,远比北大等国内名校的以东亚为主(尤其是韩国)要理想得多。

  这里的关键在于,同样招收留学生,人家贴钱,我们大都搞创收。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南北各大学纷纷敞开大门,欢迎各国留学生来华就读。此举使得学汉语的人数迅速增加,是大好事;但将招收留学生作为创收项目,则明显降低了中国学位的含金量。北大算是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做了积极调整的(包括减少招生数量,提高录取分数线,以及以奖励形式返还部分学费等),但留学生教育水平依然不理想。

  依我浅见,已经“温饱有望”的中国大学,应该从战略高度反省以往的留学生教育。哪些项目继续收钱,哪些大学互免学费,哪些学生可提供奖学金,最好有个通盘考虑。放长视线,着眼未来,招收聪慧的外国学生,以及支持贫困国家的学生来华学习,其实是“最好的投资”。

  以前人穷志短,有些话说了也白说;眼下似乎到了临界点,应适当调整留学生教育中“创收”与“学术”二者间的比重——起码对于正积极争创“世界一流”的国内诸多名校来说是如此。在此过程中,我只想提醒一点,无论是国家统筹,还是大学专设,奖学金最好投向那些对我们国家长远利益有利或需要积极扶持的专业领域,而不该放任自流。让留学生拿中国的钱,选热门的专业,回去好多多赚钱,绝非设立奖学金的本意。(4)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