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福建园在园博会中命名为“闽园”,以体现闽南园林以及闽南特色民居、民俗为主题,将福建原汁原味的园林艺术和风土人文景观一一呈现。
展会期间或演布袋戏
福建园建设单位负责人说,园中的古厝体现的是闽南民居建筑的特点。在建筑的结构形态乃至各个细节上,处处流露出正宗的“闽南味”。
福建园的大门正面是春、夏、秋、冬的石雕,背面则是梅、兰、竹、菊的石雕,一一对应。进入大门后左手边的是福字照壁,中间有一个大大的福字,而福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福”命名的省,以“福”作为照壁样式,表达了福建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福建的照壁相当于北京的影壁墙,北京的影壁墙是正对大门口,而闽南的照壁则是和主建筑正对。
在古厝的中堂,抬头可以看到一条最粗的房脊,这叫“中脊”,中间有八卦太极的图案。另外还有一条彩色的丁梁,上面绘有“金玉满堂”和“进财添丁”的图案。
中堂后面还有一个花园,右侧是一个形似亭子的戏台,左侧则是两排石凳。据介绍,过去在当地,大户人家经常会请一些戏班,平常休闲是就在家看戏。
今年展会期间,这里可能会表演福建当地的布袋戏。
福建胭脂砖搬到北京
闽南民居有一个特点,墙壁的上方有一条装饰带,在福建园,这条装饰带上是彩色的立体图案,有花朵、动物等雕刻。设计师说,这些立体的图案都是烧制好的瓷器,再粘到墙壁上。
此外,闽南园林的建筑用料也很讲究,用的是红砖瓦、燕尾脊,还有一种被称为“胭脂砖”的红砖,红色的砖上有一条条黑色的纹路,这是当地特产,在烧制前就已经上色调制。
闽南园林建筑所用的木材也均不上色,只用一层清漆,体现原木本色和本身的纹理。
福建园(闽园)
占地面积1.5万平米,坐落于传统展园景区。福建有句俗语:八山一水一分田,因此整个展园的布局按闽南居家的传统,采用前庭后院,有山有水。以闽南古厝为地域特色的建筑作为展园的基调与载体,通过石文化、茶文化、戏曲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载体展示闽南文化。
【闽山第一亭】
1比1仿制福建名亭
位于福建园中的一个山包上,它是按照福州市鼓山上的闽山第一亭,1比1的比例仿制的。这座亭子的名称源自明代朱熹的题书“闽山第一”。由于闽山第一亭所处地域靠北,因此与闽南地区的亭子建筑风格有所不同,采用的是黑瓦彩雕的风格。
【妈祖】
整块花岗岩雕出妈祖像
闽山第一亭的山下是一湖清水,湖面上竖立着一座妈祖雕像,妈祖的民间信仰从产生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妈祖的雕像最初是由厦门大学艺术系李维季教授于1990年设计的,福建园这座像高5米,由一整块花岗岩修葺而成,妈祖头戴皇冠,身着霞帔,手持如意,遥望水面。
【古厝】
地道泉州民居建筑
进入福建园的大门后,右侧就是古厝,古厝是典型的泉州民居,类似北京的四合院。
进入古厝,正对着的是一个天井,有收集和排出雨水的作用。天井的前方是中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这里也摆设了供桌供奉祖先。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
【真乐山房】
墙面采用“砖石混砌”
真乐山房是休息、看书用的场所,两座建筑用廊道连接起来。它的建筑构造和装饰风格体现了闽南建筑一大特点——砖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墙面上采用了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过去在建筑时,会有一些不规则的石头剩料,工匠们就把这些石头砌在砖墙上,产生石与砖质地的对比,在对比中表达和谐。
【南薰楼】
展示福建茶文化
从妈祖雕塑沿着石阶路继续前行是南薰楼。
南薰楼重点展示的是福建茶文化,南薰楼是一座仿古二层建筑。
在古代,建筑的一层是正常活动的场所,而二层则是大家小姐们的闺房。
【八闽同福】
石旗杆刻出金榜题名
位于福建园的出口处,由八根石旗杆组成,高约2到3米,石上竖一面旗,俗称“石旗杆”。两侧的石旗顶部分别是毛笔尖和狮子的图案,毛笔尖意味着文状元,狮子意味着武状元。古时若是本家族的人金榜题名,便请来手艺高超的工匠精选石料制作石旗杆,杆上凿上其姓名和考取的名次。
采写/新京报记者 马力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