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们偏爱的是宏观叙述,不知不觉中把普通的底层民众遗忘了,而法国记者文慕贝以西方人不同视角和作为女性特有的独到观察,为读者提供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民众的生活写照和具体历史场景的记录。
□张彧
1949年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开始隔绝,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1964年,法国记者文慕贝借助中法缓和建交之际,获准进入中国大陆,成为西方世界最早被允许的记者之一,《每个人的中国》(1964-1965)就是她在中国大陆一年采访见闻的结晶。
本书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们偏爱的是宏观叙述,不知不觉中把普通的底层民众遗忘了,而作者以西方人不同视角和作为女性特有的独到观察,为读者提供了毛泽东时代中国民众的生活写照和具体历史场景的记录。
在上海,文慕贝对当时的著名作家胡万春进行了采访,记录了这位“能举起100公斤钢铁,却举不起来一支笔”的工人如何开始了作家之路,进入文艺培训班,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经过四年时间,他的第一篇中篇小说诞生了,此后他又出版了6部书两个剧本,最大的发行量是60万册。此后胡万春又向作者介绍了无产阶级爱情观:它是建立在信任、互助和对革命事业忠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作者当面就提出,这是不可能的!为此,她和胡万春争论很久。有意思的是,1998年胡万春匆匆离世,仅两个月后,他生前住所房产的继承问题引发了一场官司。胡万春的妻子和6个子女,为了一套房产的继承权,将其非婚生儿子诉至法院。对比文慕贝当年的采访,不能不让人感叹今夕何年。
文慕贝在上海的另一处采访是经过妇联搭线,一所曾经是美国出资创办的学校,她在妇联的负责人口中,多次听到两个从没有想到的词语:“文化侵略”“奴隶制教育”,这是妇联员工多次指责美国教育的典型词汇,这使得身为法国人的作者感到十分震惊,到了学校采访后再次听到了这类语言“美国人剥削他们(指学者),把学生教育成自私,贪婪的人,什么都想要而不想付出”。读了这些内容再结合2012年北大校领导的著名批判美国教育的名言,可以清晰看到思想改造的威力和持久的延续性,并且在部分中国人心中培养了无知与狂悖的基础。但是这样的运动是否可以彻底教育好每一个中国人呢?不是。随后作者又采访了一般不接受采访的,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张教授。张在访谈中清楚明确地指出“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是真诚的、善良的,他们总有一天成为朋友,美国人民对我一直很友好,我在美国很幸福,我之所以回国是因为我爱我的祖国。”从这段采访可以看出,即使在假话横行的时代,仍然有人坚持实事求是,把真相说出来。
本书提供了国内相关著作没有的记录和历史细节,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当年作者的采访所得,因此比较生动。正因如此,本书上世纪60年代在法国刚问世,即成为了解中国这个东方神秘国度的畅销作品。而本书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对于中国的深厚感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