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书评周刊·阅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书评周刊·阅读
下一篇

说书人史航

说书主要还是为自己

2013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说书人史航

  他们谈阅读

  推选春季好书,最终是希望这些承载着不同精神内核的书,能够抵达读者那里。然而,阅读这件既私人又恒远的事,既无须追赶潮流,又与内容呈现的介质无涉——常在不同媒体“说书”的史航和复旦大学英文系教师严锋都是新事物的爱好者,但谈到阅读,两人却不约而同地回到了旧作,回到了起点。

  编剧史航对微博特别爱,觉得它的美在于所有东西都在翻滚。八个月前的微博,被一个跟帖转出来,它就复活了。很多人开始从微博逃到微信,觉得朋友圈熟悉,不担心被误解,被攻击,他不离不弃,心想:老跟熟人在一起有什么劲?他喜欢微博上碎片式的有趣,它可以不断被搅动。

  手机app应用中,他觉得好书特别少,都是很二的官场小说,偶尔,他选择来读读唐诗或者聊斋,只要细挑版本,也不会被错别字惊到。电子书,在电脑上看的,他几乎不涉及,倒是爱去起点中文网。从2008年至今,他偏爱十本:《庆余年》《间客》《将夜》《史上第一混乱》《民国投机者》《新宋》……至于是否使用kindle,他问,这个用K打头的,是什么?

  希望大家一起为好东西高兴

  在大佳网有档“史航说书”节目,小火,但还是火不过高晓松的“晓说”。如何归因,史航说,可能因为我的脸太小吧。当然,他也会很识大体地补充:晓松老师讲的是大家本来就关心的事儿,我讲的是我自己关心,并希望别人也能关心的事儿。况且,他觉得“晓说”有性情、有情怀,当然有意义。

  他不开车,也不买车,平日,白天打车,看街景看书,晚上就坐地铁或者公车,继续看书。出趟远门,必须细细挑选,读着乐的和得用劲啃的,要穿插着带着。他很少带一本书出门,以防中间读完了断顿,缺氧。有时候去录节目,尤其要多带书,以防不能准时开录。而只要有书看,拖到多晚就都无所谓了。

  餐桌上开读,喜欢读过很多遍的书,比如高阳、汪曾祺、金庸、唐鲁孙这些人,因为吃饭时候不能太用脑子,有一搭无一搭地看着就好。不写剧本的时候,他白天也可能卧床,床榻阅读,百无禁忌。因为胆子小,他一般晚上不读恐怖或血腥推理小说。上网的时候,手边一定放着书,有时候因为网速慢,有时候是为了摘抄到微博上。

  在中央戏剧学院读大学,四年里,他几乎天天泡图书馆,以至于有天馆长问:“听说你把图书馆的书都读完了?”他说,还没有,但是想。于是他就被留下了,负责订购中文书。

  他喜欢把旧的东西不断搅动起来。他爱淘旧书,去个外地也会在微博先咨询,哪些旧书店可逛,然后实地探寻后在微博做汇报。2009年4月,他在钱粮美树馆开说各种书,一把折扇,一个白瓷水杯,摊了一地的书,然后各种段子横飞。后来,大佳网知道后,寻他去做节目。他问,能否说那些买不到的旧书,对方说随便,一听说随便,他就来了。

  这期间,他说了日本的井上靖、写《红楼梦断》的高阳、鲁迅、王朔、三毛、孙犁等,尽兴,但如果是他特别偏爱的,他就更慎重,甚至有躲藏,像格雷厄姆·格林或者废名,他怕自己讲不好,让人失望,就绕行。无论是在钱粮美树馆说书,还是在大佳网说书,他说,主要还是为自己,为自己在复述中有所记得,然后才是为陌生的受众,希望他们一样喜欢某个作者、某本书,跟他一起为好的东西高兴。

  谈起阅读变迁,他滔滔不绝:以前不爱看年谱、自传、回忆录,对日记和书信也一般,现在狂爱看,觉得这里的人世真相,比小说诗歌里多上几十倍;《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以前读,向往其刚强,此刻读,体味其脆弱;以往读金庸,要的是畅快心怀,现在读金庸,其实是追踪某个小角色,想象他的一生,比如《笑傲江湖》的黄钟公、平一指、《鹿鼎记》的胡逸之。

  2009年初,他脚伤卧床,读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读得热泪滂沱。这本还是香港买的译本,让他看到人心幽微和明朗,看到不抱希望的人生还可以那么灼热,就整个傻掉了,于是在床垫上,从白天读到晚上,翻滚读。此后,重新读推理小说、日本小说、翻译小说,乃至重新愿意读新书,都从这位陌生的东野圭吾开始。

  他是个感性四溢的双鱼座,不爱理论书,逻辑性也差,但不想改了。人生清单里,有个要找到一百个自己喜欢的故事的选项,现在还不到四十个,而且,还经常筛选更换,之后,他想做的就是:冒着让大家听烦了的危险,找各种机会重复这些故事。

  新京报记者 于丽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