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
从汶川到芦山,从政府层面的应急机制到信息畅通水平;从受灾群众的心理到志愿者的行动;从社会各界对灾区的救援措施到媒体的报道视角和水准,都在发生变化。
时间间隔5年,距离间隔160公里,汶川和芦山想不到又以这样的方式联系在一起。5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最初几天,芦山和宝兴,作为仅存的西线入汶通道,为日夜奔流的抗震大军,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如今,他们成为地震的中心。
那么,5年了,从汶川到芦山,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两个地震灾区,从政府层面的应急机制到信息畅通水平;从受灾群众的心理到志愿者的行动;从社会各界对灾区的救援措施到媒体的报道视角和水准,都有了些什么样的变化?
与5年前相比,地震预警从无到有,5年前汶川未对地震发出预警,而5年后的芦山,4月20日8时02分48秒,一条地震预警信息在四川省内4000多手机用户,20多万全国各地微博粉丝,26万北川、汶川电视观众眼前传递。在地震波来袭前,它分别为成都、汶川、北川等地群众提前28秒、43秒和53秒发出预警,甚至对处在重灾区的雅安城区,也提前了5秒,从而让不少人成功避险。这套地震预警系统研发,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
与5年前相比,官方在应急响应启动的时间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应急机制启动时间——芦山:58分钟;汶川:72分钟。4月20日8时02分芦山地震,上午9时,中央各部委发出应急响应。汶川地震5月12日14点28分发生72分钟之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12日15时40分紧急启动国家应急救灾二级响应,并于当晚22时15分将响应等级提升为一级响应。
与5年前相比,对待生命线运输问题上,5年后的芦山地震中,官方和民间都强调为救灾让路,在地震发生后,无论官方还是群众,都通过短信和微博等形式,呼吁为生命线让道。成都人自发地传播坐公交或走路上班的信息,让出生命救助线的呼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更加看重并将“科学”“理性”作为救援理念。
与5年前相比,在信息公开方面,芦山发生4个多小时后,四川省政府举办了首场新闻发布会。比5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整整“提速”了22小时,虽然,相比于网络时代的即时碎片化的海量传播,4小时的传播时间并不是没有提升空间,但在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度,以及管制尺度上,5年后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震后第三天,官方信息对盛行于网络的几大谣言各个击破,并且被民众接受,其意义更大于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
还有包括民众对地震的态度和感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与5·12之后成都街头近一月才消失的帐篷大军不同,5年后的芦山地震当天,成都大街上没有一顶帐篷;与5年前灾区重型机械紧缺的状况相比,这次芦山地震灾区由于大型建筑未出现成片倒塌且机械设备供应充足,有些机械甚至显得无用武之地;5年前难得一见的“生命探测仪”,现在也随处可见一点都不稀罕……
变化的不仅于此,还有包括红十字会在网络上收到的数万个“滚”,还有媒体上偶尔可以看到的“我冷我饿”,还有赈灾出勤率很高的韩红的“粗口”,还有包括对遇难志愿者和婚纱主持人等灾区新闻的不同角度解读,还有涨价被砸被停业的面馆……
还有很多明里暗里甚至只能意会的变化和差异,难以一一尽书。理性地看,这两次相隔5年的孤立地震,其实是有太多的不一样。这其中的不一样,包括震级和烈度的差异,以及受灾的区域差异。这些都是无法人为控制的。但有一点,在我们应对的心态和措施上,这种变化,具有很大的进步性。有人甚至将汶川大地震5年后的芦山地震,当成对我们的一次复检,在这次检验中,所有的欣慰和遗憾,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纸刀(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