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书评周刊·在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书评周刊·在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安忆答读者问(上)

文学在质与量上提升了人生

2013年05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时间给每个人的分配是公平的,但生活可能完全不同,那就取决于各人的感受,文学给予你感受的能力,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提升了人生。
《小说课堂》
作者:王安忆
商务印书馆2012年5月

  3月16日,新京报书评周刊与商务印书馆联合推出读者互动活动“提问王安忆”。请读者就文学,写作,文学教育,文学背后的生活与世界等问题直接向王安忆提问。近日,王安忆对读者的部分提问做了回答。

  心理经验尤其重要

  @望不见的故乡:我是人大文学院的学生,曾经有过小说创作的经历,那篇小说是根据我亲身经历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痛苦改编的。我认为某种程度上,文学是倾诉苦难和寻找希望。因此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写不出来感人的作品的。那么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一代,要想写好小说,您有什么建议?

  王安忆:尝试写作是所有年轻一代的兴趣所在,因此,关于文学的困扰是所有人的经历,经验也是能够共享的,“我们这样的年轻一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性质,我能给出的建议也就没有什么特殊性。总之,表现生活是什么样的不是文学的任务,任务是表现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你的个人经验如果不能体现出比较高的价值,就不能要求别人一定接受,从这一点来说,经验固然很重要,但是认识更重要,它是使现实转化为思想的关键一步,再要从思想转化成文学,还需要条件:语言和想象力的天赋,知识,学习,训练,等等。

  @Mr柏露露:对于一个年轻的写作者来说,经验匮乏总是难以避免的,对于他们来说,要做的是什么?

  王安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写作者都有经验匮乏的问题,因为一个人所经历的人生总是局限在一定的时间长度里,尤其是一个职业写作者,所消耗的材料相当巨大,必会遇到资源紧缺的障碍。但是,对于写作者来说,经验又不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我以为,经验分两类,一类是外部经验,一类是内部经验,写作者是具备比一般人丰富得多的内部经验,也就是心理经验。可以说,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更取决于写作者的心理经验的质和量。我再强调一遍,文学是一种年轻的热望,它总是寄予在年轻人的身上,每个写作者,无论多么大的年纪,都是有着天真的信任感,相信这么一种不实用的存在也是存在,相信精神的价值超过物质的价值,所以,不要用“年轻”为文学特立标签,文学就是文学,对于一个热爱文学的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是同样的性质。

  我对小说的前景保持乐观

  @躺在书上:王老师,在《小说课堂》一书中您曾专门讲了 “小说的异质性”,并从时间、空间和人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在现在的种种文艺形式中,在对时间和空间的描述上,小说这种文体已逐步失去它的优势,只有在对人的塑造上还保留着强大的力量。请问:未来的小说会不会因为人们的审美趣味而消亡或变异?

  王安忆:任何艺术都有盛衰的周期,和生活的方式有关,也和技术发展有关,比如,当录音技术推动有声电影诞生,卓别林是无限失望的,但是,历史进程无人可以阻挡。默片没有了,卓别林的表演形式却独立成为哑剧艺术流传到今天,还将继续流传下去。鉴于过往的历史,我不敢对小说的未来有什么预言,假如真有消亡的一天也只能接受。我只是抱着乐观的态度,觉得小说还应该有比较长久的生命。小说从来不善于表达空间,因为它缺乏直观性,但它依附于时间,时间是叙事艺术的载体,而时间是一种不易觉察的物质,当我们这么对谈的时候,时间就在一点一点过去,空间所以能够觉察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占位性质,这个哲学问题有点离开我们的题目了,再回到小说。问题中至少提到了小说一项长处,就是塑造人物,难道我们会有一天不需要认识比实际生活中更多更有趣的人物吗?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体验人生,就必定需要有一个超出个人经验的存在。这还不是主要的,小说主要的存在理由,我想是因为它的材料是一种特殊物质,就是文字。文字是一个文明人认识与表达的最基本元素,好比土,种庄稼靠它,造房子也靠它。这种构成文明生活的基本元素永远都不会退场,除非人类不说话!这是我对小说的信心所在。

  但这种乐观也不能够解决所有的不安和疑虑,技术的产生确实给现实生活带来方便,但艺术其实是不需要方便的,相反,它需要麻烦,限制、困难、障碍,都是使它完成形式的因素,方便往往消解形式。纪律越是严格,形式就越是精致,方便则使形式变得粗糙。因为小说表现空间不怎么擅长,于是会出来许多描写空间的词汇,当图片将空间展示得一清二楚的时候,语言就在退化,想像力也在退化。

  @及归的辉辉:从最开始的神话传说,到诗歌的长期发展,再到小说戏曲等兴起,文学的形式载体到今天似乎不知道可以再有什么新的突破了。在已有的范围内,我们似乎又有着永远难以超越某些伟人的能力。您怎么看?

  王安忆:我们能不能不要将中国文学放到世界文学的版图里?这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的焦虑。我不否定我们今天的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关系,虽然我们有四大名著,有唐宋传奇话本,但我们更可能是接续五四新文化的传统,那又是产生于西方启蒙运动思想,从此我们的叙事里才会有对人生价值的思索,才会有对现实的自觉批判,对生活和人的关怀。古老中国走入近代,确实从西方文化汲取了新血液,有了新生机,但也难免生出急切心情,急切于西方的认同,似乎必须嵌入西方版图才有了合法身份,其实大可不必。在世界的许多角落,许多写作人都在诚恳地工作,以各自的语言和生活,为自己同语言同命运的人阅读和享有,一点不会因其范围有限而贬损价值。文学是以生活的共识为前提的存在,它必定有着地域、政治、文化的局限,当我们企图超出局限的时候也许会丧失安身立命之地。

  @yes-耳洞:对于文学,您的定义是什么?文学的意义在于什么?

  王安忆:文学就是叙事的艺术,以语言为工具,它的意义往大里说也许关乎人类精神,从小里说可能只是使人生变得比较有乐趣,假如没有文学开拓出一个莫须有的空间,生活将多么乏味!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享用着文学的果实,文学给许多虚有的存在命名,比如感情,中国字词里有多少微妙的状态,在命名之前恐怕都不存在,存在了也无法为人感受:惘然,惆怅,哀伤,悲戚,断肠,辛酸,痛楚,或者喜悦,欣然,欢乐,快活,开怀,振奋,轩昂……有了这些命名,情感就变得丰富,精神的享受也深厚起来。时间给每个人的分配是公平的,但生活可能完全不同,那就取决于各人的感受,文学给予你感受的能力,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提升了人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